课件编号20167459

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习题课件(共26张PPT)

日期:2024-06-20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13次 大小:448003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习题,课件,26张,PPT
  • cover
(课件网)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1.读准字音 zhào mò pánɡ 2.写清字形 miǎn( )怀 liào( )望 探chá( ) 缅 瞭 察 (1)格物致知: 。 (2)不知所措: 。 (3) :比喻非常顺利,没有任何阻碍。 (4) :把手笼在袖子里,在一旁观看。比喻置身事外,既不过问,也不协助别人。 3.理解词义 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 一帆风顺 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发急 袖手旁观 4.整体感知 1.本文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作者是怎样运用例子来印证自己的观点的 答案:观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为印证这一观点,作者举了明朝大哲学家王阳明“格”竹子以失败而告终的事例,很好地证明了我国古代“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埋没了”的观点。作者举自己初到美国学物理不知所措的例子,证明了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告诉人们“格物”即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为“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一观点提供了事实论据。 2.本文中的格物致知精神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答案: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3.这篇演讲是如何思路清晰地阐述观点的 答案:首先,本文开头简洁明了,直接转入演讲的问题;然后解释《大学》中“格物致知”的含义,指出现代学术的基础是实地的探察,即实验;接着说明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再阐明在现代具有格物致知精神的必要性;最后揭示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表达良好的愿望。 分析论证思路 分析论证思路,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1.给分析的文章或语段划分层次,概括出段意或层意,再分析各自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2.厘清各段落层次之间的内在联系。 3.有层次地表述。论述时要使用一些诸如“首先”“其次”“然后” “接着”“最后”的词语,并使用一些能体现议论文文体特征的词语,如“提出”“阐述”“论述”等。 导析:D A项,“彷”应读“páng”;B项,“予”应读“yǔ”;C项, “儒”应读“rú”。 D 导析:C———滔滔不绝”形容像流水那样毫不间断。指话很多,说起来没完。此成语不能用来修饰海浪。 C 3.(2023达州)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近日,大熊猫花花“火出圈”,先后多次登上热搜,“去成都看花花”已成为时下潮流。 B.为表彰先进,引导和激励广大妇女,相关部门授予黄园等10人“四川省三八红旗手标兵”。 C.近年来,我国大力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战略,以高标准农田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进。 D.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作为青少年,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了解中华文化。 A 导析:A B项,成分残缺,缺少宾语,在句末加“的称号”;C项,搭配不当,将“改进”改为“改善”;D项,语序不当,将“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了解中华文化”改为“了解中华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在“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光明小学开展了《让阅读陪伴我成长》主题读书活动。 B.新城区的立体斑马线视觉效果神奇:远远看去,仿佛一个个长方体凸起在地面上。 C.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的故事,至今仍以戏剧、壁画、传说……等形式广泛传播。 D.面对各种突发交通事故,没有经验的司机都束手无策,不知道该怎么处理 B 导析:B A项,主题活动名称不能用书名号,应将书名号改为双引号;C项,省略号与“等”重复,可删去省略号;D项,本句是陈述句,问号应改为句号。 5.为增强同学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班委会决定召开“创新·成才”主题班会。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 (1)【活动一】励志名言 请你提供两句倡导“创新”或“成才”的名言或诗句作为宣传标语。 答案:(示例)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清·赵翼 现在一切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