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0171663

纲要(上)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导学案

日期:2024-05-19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学案 查看:81次 大小:124811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纲要,巩固,国家,封建,多民族,统一
  • cover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课标要求】 1、通过了解汉朝削藩、开疆拓土、尊崇儒术等举措,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2、通过了解汉代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两汉衰亡的原因。 3、通过了解两汉文化的成就,认识两汉文化成就的原因及其特点。 【课程导学】 [问题导学] 1.西汉初期的地方行政制度是什么?该制度有何隐患? 提示:郡国并行制。隐患:极大地削弱了中央集权,威胁皇权,造成了“七国之乱”。 2.公元前60年,西汉在乌垒城(在今新疆巴州轮台县)设置西域都护府,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敦煌汉简中,有大量关于自都护府设立到西汉末年西域各族官员前往长安的记录。试解读从中所得到的信息。 提示:西域都护府是中央管理西域的机构,实现了对西域的直接管理,说明西域已经纳入汉朝版图。 3.东汉时,豪门大族不但经济实力强大,而且往往通过“举孝廉”等方式推荐亲属做官。试指出并说明“推荐亲属做官”所反映的历史现象。 提示:“举孝廉”是汉朝的一种由下向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孝廉是察举制的主要科目之一。豪门大族通过“举孝廉”等方式推荐亲属做官,说明豪强地主享有特权。 4.从汉武帝统治时期到东汉中期,规模宏大、歌颂为主的大赋兴盛;东汉和帝后,以抒情为主的小赋逐渐取代鸿篇巨制的大赋。从唯物史观的角度看,你能得到什么认识? 提示:由大赋到小赋的转变,受当时社会环境变化的影响,是时代变化的结果。 5.《史记》首创民族列传,即《匈奴列传》《南越列传》等六篇专传,开创了正史为少数民族政权立传的先例。而且无论是华夏还是四夷,司马迁都把他们的祖先视为黄帝。试说明这一叙史方式的时代意义。 提示:《史记》是一本纪传体史书,专设民族列传,说明司马迁重视各少数民族历史,并将其列为黄帝后代,这一思想顺应了当时大一统的时代潮流。 6.1957年陕西出土的“灞桥纸”、1986年甘肃天水附近放马滩古墓中出土的纸地图,它们均发掘于西汉古墓和遗址。据此可得到的基本认知是什么? 提示:西汉已出现书写用纸。 [知识梳理] 一、西汉的建立、强盛及政治制度 1.西汉的建立与初期统治 (1)建立: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 (2)统治 制度建设 “汉承秦制”,但地方行政制度采取郡县与分封并行制 “文景之治” 尊奉黄老无为思想,采取“与民休息”政策,使经济恢复、社会稳定 王国问题 分封诸侯王,对中央集权造成严重威胁 概念阐释 黄老之学 始于战国时期,兴盛于西汉初年,其假托黄帝和老子的思想,实为道家和法家思想结合,并兼采阴阳家、儒家、墨家等诸家观点而成。在社会治理中,黄老之学强调君主应“无为而治”“省苛事,薄赋敛,毋夺民时”。黄老之学的主张在汉初产生了一定影响,促进了“文景之治”局面的出现。 2.西汉的强盛 (1)加强集权 政治 ①颁布“推恩令”,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 ②汉承秦制,中央行政制度仍是三公九卿制;汉武帝为了加强集权,设立中朝,从而使外朝丞相的权力大大削弱。 ③确立以察举制为代表的新的选官制度。特点:先考察而后推举,重点考察被举者在乡里的舆论评价和为官能力,然后推荐为官或提拔任用。内容:常科:为岁举,有人数规定,有具体标准;特科:有具体标准但无固定时间。 ④任用酷吏,打击豪强、游侠等社会势力的不法行为 经济 ①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 ②实行盐铁官营,由政府垄断盐、铁的生产和销售 ③推行均输平准,国家插手并经营商业贸易,增加收入,平抑物价 ④抑制工商业者,向他们征收财产税 思想 ①措施:尊崇儒术 ②影响: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概念阐释 均输平准制度 (1)均输,就是调剂物资运输。令各郡国把应当缴纳的贡赋都按照当地市价,缴纳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