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0181666

第12课 民族大团结 课件

日期:2024-05-19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61次 大小:8146901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7
12课,民族,大团结,课件
  • cover
(课件网) 第四单元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第12课 民族大团结 课标要求:通过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认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重要性。 是在人类社会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 共同语言 共同文化 共同地域 共同经济生活 文化的差异是区分不同民族的主要标准和依据。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中国历史纪年表 夏 商 西周 东周 春秋 战国 秦 西汉 新 东汉 魏 西晋 十六国 北魏 东魏 北齐 隋 蜀 西魏 北周 吴 东晋 宋 齐 梁 陈 唐 五代 辽 西夏 元 明 清 金 十国 北宋 南宋 1. 背景:①历史特点: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布局。 1.背景 ②现实情况: 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设立不同级别的民族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在自治区内,由当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P60第一段) 2.民族区域自治含义 实施前提 实施区域 设置依据 自治权限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地位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P60第二段第一排) ①1949年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确定下来。 ②1954年,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载入宪法。 ③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制度化、法律化) 1949年 1954年 1984年 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体现了国家坚持实行各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的原则。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P60第二段 宁夏回族自治区 1958年10月25日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1955年10月1日 内蒙古自治区 1947年5月1日 西藏自治区 1965年9月9日 广西壮族自治区1958年3月5日 5.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情况 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5个)、自治州(30个)、自治县/旗(120个)三级。 我国第一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禁止破坏民族团结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 国家根据各少数民族的特点和需要,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加速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结合材料,谈谈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 P61 ①从制度和政策层面保障了少数民族的权利; ②对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③为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奠定了基础。 1.背景:新中国成立前,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我国各民族发展很不平衡,很多少数民族的生产力水平十分落后。(P62第一排) 二、共同繁荣发展 四川凉山地区的彝族处在奴隶社会阶段 藏族人民生活在农奴制的压迫之下 云南佤族 原始社会 云南景颇族 原始社会 2. 措施 ①政治上: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因地制宜进行一系列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废除了剥削和压迫,各族人民翻身做主人,迈进了社会主义社会。(P62第二段) ———从农奴到主人 ②经济上:采取许多优惠政策,通过人才、技术、资金、物资等多种方式,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 技术资金 物资 2. 措施 优惠政策 (P62第三段) ③文化上: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P62最后一段) 蒙古文 藏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