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0183058

江苏省苏锡常镇四市2024届二模作文写作指导

日期:2024-05-19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素材 查看:88次 大小:24324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江苏省,苏锡常,四市,2024届,二模,作文
  • cover
2024年苏锡常镇四市二模作文导学案 模考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随着年龄的增长,青少年会逐步走向更广阔的天地,会和更多经历不同、个性各异的人相遇。这时,同理心强的人,更能在差异中拓宽视野,结交朋友,丰富自己。这不仅关乎个人成长,对促进社会和谐与文化交流,也有重要意义。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 本题给出的材料主要探讨了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面对与不同经历、个性各异的人相遇时,同理心的重要性。材料强调了同理心不仅能够帮助个人在差异中拓宽视野、结交朋友、丰富自我,而且还对促进社会和谐与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1.抓住关键词句,深挖概念内涵 我们需要明确“同理心”这一概念。同理心,又称共情能力,是指个体能够设身处地地理解、体验他人的内心世界,形成彼此之间的共同感受。在青少年成长的道路上,同理心是他们与不同背景的人建立连接、沟通交流的桥梁。 因材料中并没有对“同理心”进行解释,给考生留下了思考的空间,考生对这一概念界定得准确与否或将成为评分的重要标准。 还需要注意材料中的“差异中拓宽视野”、“结交朋友”和“丰富自己”这三个关键词。这三个词分别指向了同理心在个人成长中的三个方面的作用:一是帮助青少年在多元的文化和观念中拓宽自己的视野,形成更为全面和包容的世界观;二是促进青少年与不同背景的人建立友谊,形成更为广泛和多元的人脉网络;三是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互动,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技能和情感体验。 2.划分材料层次,理清逻辑关系 材料共三句话,第一句话指出青少年走向成熟步入社会和不同的人打交道。“这时”指代第一句话,可作为前提理解。第二句主要从个人成长角度阐述“同理心”的价值。第三句话推及到社会和文化领域,指出考生思路拓展方向。 综上,同理心不仅是个体成长的重要素质,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一个具有同理心的社会,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不同的文化和观念,减少冲突和分歧,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注意问题: 题目的关键词、也是考生所要论述(演绎)的话题是“同理心”。 作文材料共有三句话。第一句说为什么要有同理心(必要性):因为我们生活在世上,一定会与“经历不同、个性各异的人相遇”。第二三句说的是有同理心的意义(重要性):“拓宽视野,结交朋友,丰富自己”,“促进社会和谐与文化交流”。———同理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都被命题人讲清楚了。 面对这样一道作文题,我们又能做些什么呢? 一、辨析关键概念(“同理心”)。 “同理心”是尚未被收录进《现代汉语词典》的“新词”,但在实际语言运用并不少见。其实,即使没有见过,也没有问题,因为在传统文化中,不乏有关“同理心”的名言和例子。比如,《论文》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性的角度),再如,记录在《史记》中的“管鲍之交”(人情的角度),说的都是“同理心”的重要。 所要注意的是,作文中不能将“同理心”与“同情心”混为一谈,尤其不能在文中用“同情心”置换“同理心”! 应该说,“同理心”与“同情心”两者都很宝贵,也确有相同之处。但两者的差异也是明显的:同理是平等的视角,是以己度人(或以人度己),设身处地,换位思考,是站在对方立场上想问题;同情是不完全平等的视角,是人们对生活在底层下层者、对不幸者受损者、对弱小残疾者等所发生的情感上的共鸣。———同理心侧重理性,同情心则侧重情感;情感会泛滥,理性则不会(泛滥就不再是理性)。 还有,同理心不是无原则的认同,而是坚守原则下的包容,是并包多元、求同存异。 二、用例证来印证题意。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