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0188053

江苏省泰州市靖江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日期:2024-05-28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71次 大小:2629086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江苏省,期中,解析,原卷版,试题,历史
    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试卷高二历史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 西周时期,周王以“授民授疆土”的方式改变了夏商时期亲族聚居的政治结构。在打破旧式部族方国血缘界限的基础上,建立起一批周人统治,各族混居的新型国家。这表明西周时期( ) A. 宗法血缘观念日趋淡化 B. 贵族统治秩序逐步建立 C 国家组织形态发生改变 D. 王权逐渐实现高度集中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西周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西周时期通过实行分封制,建立起一批周人统治、各族混居的新型国家,改变了夏商时期亲族聚居的部族方国的国家组织形态,C项正确;西周时期实行宗法制,借助宗法血缘关系稳固政治秩序,而非宗法血缘观念日趋淡化,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分封制形成了“天 子—诸侯—卿大夫—士”金字塔型的等级结构,不能得出贵族统治秩序逐步建立,排除B项;西周时期周天子通过分封诸侯的方式对地方实行间接统治,原始民主传统对君主的权力有制约作用,尚不能实现王权高度集中,排除D项。故选C项。 2. 如图为北魏前期、后期中枢机构长官籍贯数量分布情况柱状图。图示中官员籍贯数量的变化推动了( ) A. 政权政治中心的转移 B. 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 C. 华夏认同观念的形成 D. 南北经济格局的变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影响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魏时期的中国。材料“北魏前期、后期中枢机构长官籍贯数量分布情况柱状图”反映北魏前期中枢机构长官籍贯多为漠南燕代地区,后期多为河南河东地区,这受到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影响,其中迁都洛阳、河南河东籍贯中枢机构长官的数量增加,有利于北魏进一步汉化,B项正确;政治中心的转移是原因不是影响,排除A项;华夏认同观念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排除C项;此时经济重心仍在北方,排除D项。故选B项。 3. 如图为唐初莫高窟壁画《张骞出使西域图》,展现了汉武帝(前140—前87年在位)部下击败匈奴后带回战利品“祭天金人”和“汉宣帝(前73年一前49年在位)不知祭天金人名号故派张骞出使西域问佛”的场景。该壁画( ) A. 内容虚构,不具有史料价值 B. 是实证汉代佛教传入中国的史料 C. 内容真实,能反映历史事实 D. 是研究唐初佛教发展的重要史料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唐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唐初莫高窟壁画《张骞出使西域图》,……‘汉宣帝(前73年一前49年在位)不知祭天金人名号故派张骞出使西域问佛’的场景。”及所学可知,莫高窟壁画《张骞出使西域图》绘制于唐朝初年,当时佛教盛行,壁画内容突出了问佛,这显然是佛教徒有意伪造历史、杜撰故事,目的是提早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抬高佛教的地位。由此可见,该壁画是研究唐初佛教发展的重要史料,D项正确;此壁画并非真实场景,对于研究张骞出使西域史料价值不高,但内容并不都是虚构的信息,排除A项;西汉宣帝时张骞已经去世,佛教也尚未传入中原,并不是实证汉代佛教传入中国的史料,排除B项;该壁画的内容并不是真实场景,不能反映历史事实,排除C项。故选D项。 4. 辽初,契丹人曾自认为“番”,但辽兴宗以后宣称契丹为轩辕之后,承后晋统绪和德运,自称“中国”,标榜中华正统;金朝自熙宗以后也自认“中华”,多次讨论德运问题,斥南宋等政权为“夷狄”。这体现出( ) A. 中原王朝与北方各族关系融洽 B. 边疆与内地呈现一体化趋势 C. 北方少数民族的华夏认同增强 D. 北方各民族间差异逐渐缩小 【答案】C 【解析】 【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