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0193233

10.精神的三间小屋 课件(共23张PPT)

日期:2024-06-2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72次 大小:228697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精神,三间,小屋,课件,23张,PPT
  • cover
(课件网) 10. 精神的三间小屋 毕淑敏 学习目标 1.了解文中“精神的三间小屋”的内涵,理解作者关于构建个体精神世 界的观点。 2.把握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体会其作用。 3.关注自我内心世界,积极构建个体的精神空间。 毕淑敏,1952年出生于新疆,1969年入伍,在西藏阿里地区部队任卫生员、军医。1980年专业回北京,从事医学工作。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红处方》《血玲珑》,短篇小说集《白杨木鼻子》,散文随笔集《婚姻鞋》《素面朝天》等。 作者简介 广袤(mào) 积攒(zǎn) 宽宥(yòu) 游弋(yì) 困厄(è) 濡养(rú) 麾下(huī) 嘟囔(dū nang) 灰烬(jìn) 字词学习 自惭形秽:原指因自己的容貌举止不如别人而感到惭愧,后来泛指自愧不如别人。 间不容发:两物中间容不下一根头发,形容事物之间距离极小。 金戈铁马:金属制的戈,披铁甲的战马,借指威武雄壮的军队,也指战争或军旅生涯。 字词学习 形销骨立:形容身体极其消瘦。 抽丝剥茧:形容分析事物极为细致,而且一步一步很有层次。 鸠占鹊巢:也作“鹊巢鸠占”,语出《诗·召南· 鹊巢》:“维鹊有巢,维鸠居之。”后用来比喻强占他人的居所。 李代桃僵:语出古乐府《鸡鸣》:“桃生露井上,李树生桃旁。虫来啮桃根,李树代桃僵。树木身相代,兄弟还相忘。”意思是李树代替桃树而死,原比喻兄弟互相帮助,后借指以此代彼或代人受过。 相得益彰:指互相帮助,互相补充,更能显出各自的长处。彰,显著。 可望而不可即:只能够望见而不能够接近,形容看来可以实现而实际难以实现。 1.阅读课文,划分课文层次。 整体感知 第一部分(1-6):通过引用名言和类比的方式,引出“精神的三间小屋”。 第二部分(7-18):具体介绍“精神的三间小屋”。 第三部分(19、20):指出每个人都应把精神的三间小屋建筑得美观结实、储物丰富,并希望在此基础上把小屋扩建成精神大厦。 2.初读课文,明确本文文体特点,并概括文章内容。 本文是一篇说理性散文。阐述每个人都应该建造自己精神的三间小屋。 3.精神的三间小屋分别是什么样的? 第一间,盛着我们的爱和恨。 第二间,盛放我们的事业。 第三间,安放我们自身。 4.为什么要建造精神的三间小屋? 建立精神的栖息地。 品读课文 1.第一间小屋是什么样的?作者是如何表述的? 第一间精神的小屋盛着我们的爱和恨。作者运用大量比喻,这些比喻增强了材料的形象性,使要阐述的道理可见可感,比一般的说道理更感性,更抒情,也更有文采。 2.第二间小屋是什么样的?作者是如何表述的? 作者先列出一组数字,强调事业的重要性。 3.如何让第二件精神小屋坚固优雅? 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使事业和人生呈现缤纷和相得益彰的局面。 作者首先用一个反问句引出下文;接着用两个比喻句强调失去自我的悲哀,告诫人们做人不能迷失了自我。 4.第三间小屋是什么样的?作者是如何表述的? 没有独立思想、人云亦云是人们常犯的错误,所以我们要形成独立自主的思想、精神。 5.作者为什么说“在我们的小屋里,住着所有我们认识的人, 唯独没有我们自己”? 6.品系结尾两段的作用。 由建筑精神的小屋,扩大到“矗立我们的精神大厦,开拓我们的精神旷野”,并以“精神的宇宙是如此的辽阔啊”这样的句子结束全文,扩大了文章的格局,给人带来阅读的回味和思想的回荡。 问题探究 1.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 文章重在说理,却善于用文学性的笔法进行描述,体现了作家的感性和抒情性。 作者运用大量比喻,这些比喻增强了材料的形象性,使要阐述的道理更具象化。 作者善于运用对比来突出观点,把问题的正反面都展现出来,强化了对精神的三间小屋内涵的阐释,使人印象深刻。 2.如何理解文中精神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