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0193394

2024届高考语文冲刺押题卷二(新高考Ⅰ卷)(解析版)

日期:2024-05-20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71次 大小:182005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高考,2024届,语文,冲刺,押题卷,新高考
    2024年高考语文冲刺押题卷二(新高考Ⅰ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命题报告   命题新方向:现代文阅读I围绕“智能时代”选材,引导考生关注智能时代人与科技的关系;现代文Ⅱ选材关涉《乡土中国》,命题课内课外相结合,文言文阅读关注教考衔接,诗歌鉴赏与教材中《行路难》比较,语言文字运用按九省联考题型命题,作文取材《大学之道》、《谏太宗十思疏》中的名言,既考查哲理思辨,又贴合高考命题的风向。  命题新情境:命题注重创设个人体验类情境,表达自己的感悟与思考,创设的情境与考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工程心理学、人因工程和工效学均诞生于20世纪二次大战期间,虽然它们具有各自独特的研究角度和重点,但是都分享“以人为中心”的共同理念。例如,工程心理学从人类认知信息加工角度为人机系统的优化设计提供心理学原理、方法及实证;人因工程和工效学则从人一机一环境关系匹配的工程设计角度为人机系统的优化设计提供人因和工效设计原则、方法及实证。进入计算机时代,人与计算机(包括基于计算技术的产品)交互带来了许多新的人因问题,推动了人机交互、用户体验等领域的产生和发展。基于“以人为中心”的共同理念,这些相近领域都希望通过优化人、机器以及环境之间的交互,确保系统实现安全、高效和宜人的目标,因此,我们将这些领域统称为人因科学。 人因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人机关系。在计算机时代,人与非智能计算系统的交互中,机器充当人机系统中辅助工具的角色。在智能时代,人与智能系统的交互本质上是与智能系统中的智能体之间的交互,基于智能技术,智能体机器可以展现出独特的自主化新特征,拥有一些类似人类的认知能力(感知、学习、推理等),在一些设计未预期的场 景中,可自主地完成以往自动化技术所不能完成的任务,因此,智能系统可以从一种支持人类操作的辅助工具角色发展成为与人类合作的团队队友,扮演“辅助工具十人机合作队友”的双重新角色,从而形成一种新型的人机关系形态:“人智组队”式合作。 这种新型“人智组队”式合作关系除了给人机关系赋予了新的内涵,带来人机关系跨时代的演变外,也为人因科学研究带来了新的视角和挑战。纵观发展历史,借助于新兴技术,人因科学的研究范式取向一直在拓展。这种拓展提升了人因科学研究的方法论,扩展了学科研究的范围和解决问题的深度,进而推动了人因科学的不断发展。在发展初期,传统人因科学(如早期的工效学)注重人类体力作业、人机界面等物理特征,研究主要借助人类体力作业分析、时间任务分析等手段来实现人机功能和任务的合理分配,达到优化人机系统效率的目的。自从进入计算机时代,人因科学的研究范式基本上是基于信息加工的认知理论构建,但是这种研究范式在人因科学发展各阶段中呈现出不同的取向。在计算机时代,人因科学(如工程心理学、认知工效学)从信息加工机制出发,深入到人的心理活动层面,考察在人机操作环境中人类工作绩效与感知觉、注意、记忆、决策等心理活动间的关系,达到优化人机系统的设计目的。为解决人与计算机交互中的人因问题,人因科学(如人机交互、用户体验)采用了基于“以用户为中心”理念的方法,构建用户心理和情景意识模型、人机交互认知模型及人机界面概念模型,采用基于心理学方法的可用性测试等验证方法,开发出符合用户需求和体验的交互式产品。然而,人因科学研究通常注重在人类外在行为的层面上,通过客观工作绩效和主观评价方法来考察人的认知活动和工作绩效。为克服这种方式的局限性,人因科学进一步采纳了来自认知神经科学的测量技术方法形成了神经人因学,从而能够深入到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