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0196409

初中地理中图版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三节 聚落 第2课时 教案

日期:2024-10-24 科目:地理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46次 大小:4383224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初中,地理,图版,八年级,上册,第三章
  • cover
《聚落》教学方案 教学目标 1运用图文资料,举例说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对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2.认识到聚落是人类适应和利用自然环境和资源的产物,传统聚落是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自然环境对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2.社会经济、文化因素对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3.知道传统聚落是人类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理解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 【教学难点】 运用实例分析不同时期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及其对聚落的影响。 第2课时 教学过程 【课程引入】 激趣导入,学生观看视频《聚落》,以大致了解自然环境对传统聚落有明显的影响,反过来说,世界各地的传统聚落都是与当地的自然环境相适应的,都力求合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就地取材,降低建造成本,提高居住舒适性。 【讲授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并掌握了聚落的概念、功能和类型,以及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按职能的不同还可以作进一步的分类。那么你知道世界各地聚落中的民居建筑形式为什么大不相同吗?聚落的形成和发展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呢?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主要内容。 (板书)第三章 居民与聚落 第三节 聚落 二、聚落与环境 1.自然环境对聚落的影响 聚落的形成、发展和分布与其所在地区的自然环境有密切的关系。不同自然环境下的聚落有不同的特点。而且在人类经济和技术发展水平不高的阶段,自然环境对聚落的影响最为明显。 结合以上材料,思考并回答:从自然环境条件的角度,分析聚落一般选择分布在哪些地区? 生:(可能的答案)一般而言,聚落多选择建在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示意图分析:聚落形成与发展的有利条件。 学生分小组讨论:在下面这些自然环境中的房屋应该设计成什么形式? 教师组织学生开展系列知识拓展:利用图片资料展示世界各地不同自然环境条件下的传统民居建筑形式,并分析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知识拓展1】热带雨林地区的传统民居。 在全年炎热多雨的热带雨林地区,乡村聚落常见双层竹楼,上层住人,风大凉爽,同时避免潮湿。而下层放杂物、养牲畜。 【知识拓展2】热带季风气候区的传统民居。 东南亚气候炎热多雨,人们建造通风散热的水上高脚屋用于居住。 【知识拓展3】黄土高原地区的传统民居———窑洞。 黄土高原上的人们就地取材,利用黄土层垂直耐压的特性,建造冬暖夏凉、通风良好和采光面宽的窑洞。 【知识拓展4】内蒙古草原地区的传统民居———蒙古包。 草原地区的牧民主要过着游牧生活,追逐水草而居。而蒙古包易于拆迁搬运,因此成为牧民主要生活场所。 【知识拓展5】热带沙漠地区的传统民居。 热带沙漠地区白天炎热,昼夜温差大,人们建造墙厚窗小的平顶房用于居住。厚墙减少进入的太阳热量,窗小减少吹进的热风。 【知识拓展6】高原地区的传统民居。 碉房:是一种用乱石垒砌或土筑而成的房屋,高有三至四层,因形如碉堡,故称为碉房。因青藏高原山势起伏,建筑占地过大将会增加施工上的困难,故碉房多建于险峻的山石上,巍峨高耸,易守难攻。碉房多为石木结构,外形端庄稳固,风格古朴粗犷;外墙向上收缩,依山而建,内坡仍为垂直。 【知识拓展7】寒带地区因纽特人的住———冰屋。 北极地区的居民———因纽特人能够适应严寒的气候环境。他们就地取材,建造保暖御寒的冰屋用于居住。 学生进行活动探究1:地形对聚落的影响。 小组合作讨论: 1.图中1、2、3处中,哪一处最有可能形成规模较大的城市?理由是什么? 2.说明地形条件对聚落有什么影响。 生:(可能的答案)1.1处。理由:1处位于图中河流下游河段,水资源丰富;且位于干支流交汇处,水运便利;河流沿岸分布有冲积平原,土壤深厚肥沃,灌溉便利,利于发展农业。 2.不同地形区的聚落规模不一样。地势低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