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0198483

第20课: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革 课件

日期:2024-05-20 科目:历史 类型:课件 查看:89次 大小:20742989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7
20课,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变革,课件
  • cover
(课件网) 基础模块 世界历史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革 教学导入 一 讲授新课 二 课堂小结 三 板书设计 四 一、教学导入 东欧在二战前是欧洲经济和工业化水平相对较低的地区。据西方统计资料显示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东欧国家的经济状况如下: 国家 1951-1970年国民收入年均增长率 1951-1970年工业年均增长率 1964年工业指数 (以1938年为100) 1975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保加利亚 9.3% 13% 625 2436美元 匈牙利 5.8% 8.6% 314 2676美元 波兰 7.2% 10.7% 370 2717美元 民主德国 6.8% 8.7% 208 4053美元 罗马尼亚 9.3% 12.9% 498 捷克斯洛伐克 6.1% 8.4% 242 4074美元 南斯拉夫 6.9% 9.2% ———摘编自黄正柏:《世界通史(现代卷)》 问题:作为二战前欧洲经济和工业化水平相对较低的地区,东欧国家为什么能在二战后实现经济快速发展? 二、讲授新课 1 表现 2 影响 第一部分 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扩展 材料一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后,欧洲社会主义国家之间一共缔结了35个同盟条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50年2月14日,与苏联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加强了中苏之间的相互支持,大大增强了世界社会主义的力量。 1947年9月22—27日,在联共(布)的推动下,由波兰工人党中央出面邀请南斯拉夫、保加利亚、罗马尼亚……等国家的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在波兰举行会议。会议听取了与会各党中央委员会工作情况的介绍,通过了《关于国际形势的宣言》,强烈谴责了美国的帝国主义政策,决定成立情报局,任务是组织经验交流,必要时在互相协商的基础上协调各党的行动。 ———摘编自《社会主义发展简史》 材料二 问题1:依据示意图,指出战后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有哪些? 问题2:结合具体史事,说明二战结束前后,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扩展给国际局势带来怎样的影响? 教材第113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阵营示意图(1955年)》 二、讲授新课 1 建设成就 2 改革的原因及效果 第二部分 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建设成就与改革 3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原因 任务一:完成“战后苏联和东欧国家建设成就表” 战后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建设成就表 国家 建设成就(经济、科技) 苏联 波兰 民主德国 材料一 1950年后苏联工业增长速度下降,工业消费品供应不足,农业发展缓慢,1953年全苏人均粮食仍低于1913年水平,集体农户饲养的牲畜头数减少,农民负担很重,义务交售所得甚至不够支付把产品运往收购站的运输费,农庄庄员的劳动日报酬平均不到一卢布。1952年斯大林撰写《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认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计划经济是最基本的经济规律,价值规律的作用受到严格限制,商品流通要逐渐被产品交换制所取代。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下卷)》 材料二 赫鲁晓夫,苏联政治家,早年当过机械工人,斯大林去世后逐步掌握苏联最高权力。他推行经济改革,在保障重工业优先发展的基础上,加速发展农业生产,倡导垦荒运动,广泛种植玉米,改革集体农庄管理体制,把国家和农民的经济关系纳入商品经济轨道。这些改革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农业的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也有了较大的提高。但由于苏联模式的影响、劳动生产率低、政策缺乏一致性等原因,改革效果到后期明显减弱。 人物扫描———赫鲁晓夫 材料三 问题:二战后,苏联为什么要进行改革?效果如何? 20世纪60年代中期,勃列日涅夫上台后,调整了赫鲁晓夫时期的某些鲁莽政策,提出了一些新的改革做法,主要是扩大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权,减少中央指令性计划指标,发挥企业在利用价值规律、增加利润、加强经济核算等方面的作用。这些改革措施被称为“新经济体制”。但勃列日涅夫未能对高度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