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0198726

四川省德阳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日期:2024-05-19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84次 大小:3138802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四川省,考试,解析,原卷版,试题,历史
    四川省德阳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 1. 下图中西周遂公盨(xǔ)铭文说:“天命禹敷土,掘山浚川。乃奉方执征,降民监德;乃自作配飨(xiǎng),民成(称:称其为)父母。生我王,作臣久,贶(kuàng,赏赐)唯德,民好明德。”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 大禹治水是确实存在过的历史事实 B. 禹建立夏朝的权力来源是君权神授 C. 中华传统文化基因有着德治的色彩 D. 夏王朝时的礼乐仪式文化已经成熟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时期(中国)。据题干“乃奉方执征,降民监德”,“贶唯德,民好明德”可知西周遂公强调以德治民,中华传统文化基因有着德治的色彩,C项正确;大禹属于夏朝人物,而鼎文属于西周时期撰写,不属于证明大禹治水的一手文物,无法证明大禹治水是确实存在过的历史事实,排除A项;根据材料“天命禹敷土,掘山浚川”可知材料认为是上天让大禹治水,并未说明大禹的权力来源于神明,排除B项;材料中未提及夏王朝时的礼乐仪式,无法说明“夏王朝时的礼乐仪式文化已经成熟”,排除D项。故选C项。 2. 春秋以来,郑、卫等地兴起的民间音乐,受欢迎程度远超周朝官方所倡导的雅乐。其遭到孔子“亡国之音”“淫声”的斥责,却受到齐宣王、魏文侯等新兴地主阶层的赞叹。这一时期,对郑卫之声的不同态度( ) A. 预示了社会转型的趋势 B. 说明了音乐功能的增强 C. 反映了礼乐制度的巩固 D. 促成了民间音乐的兴起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以来(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知,春秋以来,郑、卫等地兴起的民间音乐,遭到孔子的斥责,却受到齐宣王、魏文侯等新兴地主阶层的喜爱,这反映了新兴地主阶层崛起,奴隶主贵族衰落,预示了社会转型的趋势,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不同阶级对郑、卫民间音乐的态度,不能说明音乐功能的增强,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礼乐制度受到冲击,排除C项;材料说的是对郑卫民间音乐的不同态度,说明民间音乐已经兴起,排除D项。故选A项。 3. 新中国成立后,云南昭通出土了汉代的“蜀郡铁插”、中原地区的博山陶炉,云南昆明出土了五铢钱、中原铜镜等汉代实物。《史记》《汉书》等文献记载了巴蜀商人如卓氏、程氏等冶铁铸器倾销云南。由此可以证实,汉代( ) A. 西南地区与中原的经济交往密切 B. 云南地区的农耕生产十分发达 C. 丝绸之路开通推动西南地区开发 D. 郡县制度在西南地区普遍推行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中国)。据材料信息可知,云南地区出土了中原地区的陶炉、铜镜等,而且在文献记载中四川地区的商人将铁器大量运往云南出售,这些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都反映了云南地区与中原等其他地区经济交往密切,A项正确;陶炉、铜镜等与农耕经济没有直接关系,B项不能全面概括材料,排除B项;汉代开通的丝绸之路不经过云南,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云南地区的行政制度,不能反映郡县制度的推行,排除D项。故选A项。 4. 宁波保国寺《寺志》记载,东汉世祖时骠骑将军张意之子中书郎张齐芳隐居于灵山,后舍宅为寺,初名灵山寺。唐武宗会昌年间拆毁寺宇,勒令僧尼还俗。唐僖宗广明元年复寺,并赐名为保国寺。该寺的由来与毁建反映了( ) A. 佛教在中国完成了本土化 B. 佛教与儒家文化相互融合 C. 佛教融入中国的曲折历程 D. 中国文化对外辐射力增强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