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0201258

核心素养目标 第16课《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日期:2024-06-05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81次 大小:28794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核心,七年级,语文,统编,学年,2024
  • cover
第16课 《最苦与最乐》核心素养教学设计 一、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文章大意,理解作者对“最苦”与“最乐”的阐述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2.思维发展与提升: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两边的批注和课后的阅读提示学习自读课文。 3.审美鉴赏与创造:训练学生使用略读的读书方法,根据一定的目的或需要,锁定阅读重点,提高阅读效率。 4.文化传承与理解:利用本文的教育价值,引导学生树立对社会、对他人、对自己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带领学生掌握文章大意,理解作者对“最苦”与“最乐”的阐述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继续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两边的批注和课后的阅读提示学习自读课文;继续训练学生使用略读的读书方法,根据一定的目的或需要,锁定阅读重点,提高阅读效率。 三、教学设想 《最苦与最乐》是一篇议论文,统编教材将其安排在了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之中。这一单元的人文主题是中华美德。从文体上来看,本单元三篇现代文有散文、小说和议论文,各不相同。七年级学生对议论文的知识并不了解,一篇文章也不足以从文体的角度对其进行深入的学习,而且这是一篇自读课文,怎样设计才能体现出自读课文的特点,又能渗透议论文的一点知识,且让学生的语言运用的能力得到提高呢?我从两个活动的设计入手,一是抓住干,理清文章的论证逻辑;二是改写文章,深入理解文章的哲理。这样做,既简洁轻便,易于操作,又能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从而理解梁启超写作此文的良苦用心,还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运用的能力,真可谓理解有深度,训练有实效。 四、教学方法: 朗读法、启发式教学法、合作探究法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音频、视频 六、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 痛苦与快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我们每个人应如何面对“苦”与“乐”,应建立怎样的“苦乐观”呢?西方哲学信奉“智者无忧”,而孟子却说“君子有终身之忧”;张潮也说“人莫乐于闲”,而居里夫人却说“世上最快乐的事情,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有人认为“人生苦短,该及时行乐”;而范仲淹却主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接下来,让我们与梁启超先生一起探讨《最苦与最乐》。 二、预习检测 1.作者简介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近代改良主义思想家、教育家,广东新会人。曾和康有为发起“公交车上书”,提倡“维新运动”。1898年参与戊戌变法,变法失败流亡日本,先后办《清议报》和《新民丛报》,坚持立宪保皇,介绍西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学说,在当时有较大影响。晚年任清华学校研究院导师,著有《饮冰室全集》。其文风:流畅、犀利、凝练。 2.介绍背景 本文选自《〈饮冰室合集〉集外文》(北京大学-出卷网-2005年版)。有改动。痛苦与快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对此,哲人们有不少精彩的论述,平常百姓也有许多感悟和思考。梁启超的这篇文章渗透着儒家的进取精神和佛家的超凡智慧,道出了自己对痛苦和快乐的理解。 3.文体知识 议论文是对某个问题或某个事件进行分析、评论,表明作者的观点、立场、态度、看法和主张的一种文体。 议论文有三要素:论点、论据和论证。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是议论文的灵魂。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事实和道理,论据包括道理论据和事实论据。论证是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连接论点和论据的桥梁和纽带。常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 三、诵读训练 (一)出示投影,理解并积累字词(根据导学案,先让学生小组讨论完成) (主要检查各小组合作完成情况,对不懂的进行解析) 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契约(qì) 揽(lǎn) 悲天悯人(mǐn) 2.理解词义 莫若:不如。 达观: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 契约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