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0202812

2024届福建省宁德市高三下学期5月质量检测(三模)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日期:2024-05-20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50次 大小:1123716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2024届,三模,解析,原卷版,试题,历史
    2024届宁德市普通高中毕业班五月份质量检测 历史试题 (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须在试题卷、答题卡规定的位置填写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考生应认真核对答题卡上粘贴的条形码的“准考证号、姓名”与考生本人准考证号、姓名是否一致。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考生须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4300多年前诞生于黄河中游的陶寺文化,其遗址出土的玉壁、玉辞,是长江下游渚文化的典型器类;圆点纹、涡纹彩陶可能源于大汶口一龙山文化系统:玉兽面、笄等,与江汉平原石家河文化的同类器物相似。这印证了早期中华文明具有( ) A. 统一性 B. 创新性 C. 连续性 D. 包容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期(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陶寺文化、渚文化、大汶口-龙山文化以及石家河文化之间的器物相似性和相互影响体现了早期中华文明的包容性。这种包容性表现在不同地区文化的交流、融合和互相吸收,共同促进了文化的发展与繁荣,D项正确;“统一性”表现为国家统一,中华文化共同体形成,但是材料主要表现中华文明的包容性,排除A项;创新性主要体现以上文明具有的特点,但是材料主要体现中华文明的包容性,排除B项;材料主旨“中华文明的包容性”,而“连续性”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2. 秦汉时期在地方推行由官定物价标准的“平贾”制,秦朝至西汉初期平贾的制定属于县,到了西汉中后期,平贾的定价中心由县转移到了郡。这一变化说明( ) A. 国家治理能力的逐步提高 B. 地方行政权力趋于膨胀 C. 政府对物价干预日渐松弛 D. 抑商政策得到有效贯彻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汉时期(中国)。根据材料“秦朝至西汉初期平贾的制定属于县,到了西汉中后期,平贾的定价中心由县转移到了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汉时期“平贾”制逐渐演变为郡主导,政府加强了对市场价格的管理,反映出大一统的背景下国家治理能力的加强,有利于社会秩序的建立,A项正确;材料仅涉及平贾的定价中心变化,不能说明地方行政权力趋于膨胀,排除B项正确;政府对物价干预日渐严格,而不是松弛,排除C项;材料不涉及抑商政策,排除D项。故选A项。 3. 东晋初期政府把南渡的北方侨民编入“白籍”,以别于南方土著的“黄籍”,并;有“不税不役”的待遇。东晋后期和南朝,政府以现居地为准,不时将侨民编入月郡县户籍,称为“土断”,至此“白籍”逐渐消失。“土断白籍”的推行( ) A. 扩大了北民的南渡规模 B. 减少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C. 扭转了户籍的混乱局面 D. 加速了白籍人口土著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晋(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晋末,北方人民大量南流,流民南下之初,多数还想重返故里,而且流人初到,并无产业,东晋政府为了安抚他们,同时凭借他们的武力为北伐资本,也不能不给以优复特权,但北伐多次失败,重返绝望,居处既久,人安其业,侨人中的上层已多占有田园别墅,下层的除了沦为部曲、佃客、奴婢者外,也通过开荒或其他手段取得少量土地,成为自耕农民,他们与土著百姓生活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