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0205635

【核心素养】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习作例文:颐和园、七月的天山(教学设计含反思)

日期:2025-05-02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37次 大小:62822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反思,教学设计,天山,七月,颐和园,例文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核心素养教学设计 课 题 习作例文:颐和园、七月的天山 课 型 习作课 教材分析 《颐和园》属于写景游记。作者按 出卷网照游览的顺序,移步换景,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恰当的比喻、贴切的过渡,开头总述颐和园的美丽,结尾与开头呼应,再现了颐和园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秀丽景色,字里行间流露出喜爱之情,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也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好教材。《七月的天山》这是一篇写景物的记叙文。记述了作者七月骑马上天山所看到的锦绣的自然风光。表达了作者对祖国边境天山景色的爱好之情。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好动,对新鲜事 出卷网物好奇,但生活经验有限,他们当中很少去过北京,对那些景物缺少感性认识,很难深刻理解文中描述的美,所以我准备了课件,创设情景,把学生带进颐和园,使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感受颐和园的美。 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从语言交流中,增强文化自信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语言运用: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以及抓住景物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思维能力:通过例文,学习定点观察、移步换景的写景方法。学习过渡句。审美创造:了解颐和园和七月的天山的美丽景色,培养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学习按游览的顺序写景的方法。 教学难点 了解颐和园和七月的天山的美丽景色,培养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师生双边活动 设计意图 单元主题 课件出示单元主题。 ( http: / / www.21cnjy.com / ) 了解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明确本单元的学习目标。 学习新知 (一)新课导入 1.名胜古迹:介绍颐和园并展示相关图片。2.导读提示:观看视频,拉近学生和颐和园的距离。例文一《颐和园》:(1)结合旁注默读例文,找出作者的游览路线。(2)文中最吸引你的景点是 ,因为 。(3)文中运用了 方法描写景物。(4)抒发了作者 情感。3.走近作者:了解作者袁鹰。(二)探究写法 1.梳理思路:学生阅读例文把游览路线图补充完整。2.写法探究:学生自主找过渡句,初步感受写清楚游览顺序的方法。 3.举例说明:引导学生结合旁批(二)和(三),体会过渡句的作用,培养学生在习作中写好过渡句使上下文衔接自然的意识。4.具体写法:先让学生思考例文的写作方法,教师再做点拨,并结合具体的例文句子讲解,体会写法的作用。(1)说明方法。(2)动静结合。5.思维导图:学生自行梳理例文结构,教师点拨,培养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的能力。6.我的收获:引导学生从例文的“结构、写景方法、表达”这三方面思考总结学习这篇例文的收获。(三)合作探究 1.自然景观:出示新疆天山的相关美景,激起学生了解天山的兴趣。2.明确任务:例文二《七月的天山》(1)结合旁注,默读例文,找出文中描写的景物。(2)梳理例文写作思路,批注文中语句。(3)理清结构,试画思维导图。(借鉴例文一)(4)探究例文写景状物的方法。(5)体会作者情感。3.走近作者:了解作者碧野。4.写作顺序:学生默读例文,梳理例文写作顺序,批注表示地点切换的语句(过渡句)。点拨:随景点的变换而展现新画面→描写方法:“移步换景”。5.有序描写:结合旁批(一),了解作者的观察顺序。目的:让学生意识到有序描写的前提是有序观察,作用是条理清晰。6.表达技巧:展示天山花海的图片,提问“欣赏 出卷网天山的花海,你想怎样描写它?文中是怎么描写的?找出语句交流欣赏。”进而引导学生结合旁批(二)感受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7.思维导图:引导学生借鉴例文一的思维导图给例文二做思维导图,提高学生应用迁移的能力。8.我的收获:引导学生从“结构、写景方法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