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0216496

北京市海淀区2024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PDF版无答案)

日期:2024-05-20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78次 大小:1848712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北京市,海淀区,2024届,高三二,三二,语文
  • cover
海淀区2023一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练习 高三语文 2024.05 本试卷共10页,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 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优良的船舶技术、先进的航海水平和一流的出口商品,造就了“海上丝绸之路”的 历史辉煌。其中,造船和航海是使海上贸易之路成为可能的先决条件,而“海上丝绸之路”的拓 展又为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注入了动力。 上世纪70年代,余姚河姆渡遗址发现了六支木桨和一具黑陶独木舟模型,证明700年前的 先民已掌握了原始的造船技术。汉代时,船帆已得到广泛使用,桨、橹、碇(相当于锚)等属具 也已有完备的配置。三国时期的船不仅体型大,且已开始使用多桅多帆。至宋元时期,船舶技术 已高度完善,不单有了升降舵和多副舵的运用,还以游碇稳定船身。泉州后港渚出土的南宋木船, 是方艄、高尾、尖底的福船类型的海船,其多重板船壳结构也凸显了造船工艺的先进 明永乐三年(1405年),历时28年的“郑和下西洋”揭开了序幕。宝船是郑和船队中最大的 海船,“长四十四丈四尺(约151.8米),阔一十八丈(约61.6米”,船体长宽比控制在2.46左右, 以避免因船身过长而在印度洋的惊涛骇浪中发生断裂;船舵采用升降式,可以根据需要调整舵叶 入水深度。不仅如此,船舵既是宋代流传下来的平衡舵,又是明代新发明的开孔舵,这样既能够 保持舵效,又使得操舵更加轻便。船的两舷和艉部设有长橹,使之便于在狭窄水域航行。同时, 船队还普遍使用了带爪木杆石锭与带横棒多爪铁锚等,更制作了特大型铁锚,这在世界造船历史 上都是领先的。可以说,很长时间内,中国的造船技术都保持在世界顶峰水平,直至清代实行海 禁政策,对外海上贸易受到极大压制时,才逐步落后于西方。 (取材于何国卫等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为什么郑和下西洋时期,中国航海技术的精确度会出现飞跃式进步?这与下西洋船队的任务 有关。有重要影响的琉球国航海文献《指南广义》里提到,郑和船队“纳贡累累”。要带着贡品 平安地穿过岛礁众多的海域,就必须提高航行技术的精确度」 精确度的提升反映在了航海文献中。经过郑和下西洋船队中航海者的整理,中国航海文献形 高三年级(语文)第1页(共10页) 成了一种相对固定的格式,并在明清时期的航海指南中广泛使用。如郑和船队第六次下西洋后编 绘的《郑和航海图》记载: 茶山在东北边过,用巽己针,四更,船见大小七山,打水六七托。 在华盖星五指内去,到北辰星四指,坐斗上山势,坐癸丑针,六十五更,船收葛儿得 风,哈甫儿雨。 其中,“针”代表指向,“巽己”“癸丑”是罗盘上通过八卦、天干和地支标示的不同方位。 “更”是计程单位,代表2.4小时的航程,比传统的“昼夜”单位在精准度上提升了一个数量级。 “托”是测深单位,明代的技术可以测出水的深度,进而确定能否下碇停泊及辨别船舶所处的海 域。“指”是“过洋牵星”时所使用的单位。所谓“过洋牵星”,就是通过手指度量星星高度,以 此计算与陆地的距离远近和方向,进而确定船舶的位置和航向。在这几项技术中,罗盘在宋代已 广泛使用;计更法来自印度洋地区;测水深的铅锤来自地中海地区;而过洋牵星术则来自阿拉伯 地区,是通过郑和下西洋的船队直接引入中国的。 下西洋活动不但促进了上述技术及其计量单位的传播与普及,还以此勘定了通往西太平洋和 印度洋的各条航路数据。这些航路信息代表着船员们共同的技术成果,并因其属于国家组织行为, 具有实地勘测的权威意义,更能促成相关技术与数据的广泛流传,因此大幅度提高了中国定量航 海技术的准确度和安全性,也形成了此后几个世纪里中国实用航海指南和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