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0234521

《米的认识》 教案 青岛版(五四学制)一年级下册数学(表格式)

日期:2025-05-05 科目:数学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87次 大小:10756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米的认识,教案,青岛,五四,学制,一年级
  • cover
课题 第八单元 信息窗二 《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课型 新授课 练习课 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目标 确立 依据 课标分析 1.课标摘录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对本节课的要求是: (1)能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 (2)能形成初步的估计意识。 2.课标分析 (1)能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是指能借助实物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概念。 (2)能形成初步的估计意识,是指能结合具体的情境,估计物体的长度。 教材分析 “认识米”是长度单位教学的开始。教材首先让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用问题情烧引起学生思考,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从而引入刻度尺,指出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米”作单位,并通过看、猜、量等学习活动形成厘米的长度表象。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并为以后学习长度单位“千米、分米、毫米”以及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知识基础:“厘米”和“米”是最常用的长度单位,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过接触,对“长度”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知道自然界中物体之间存在着长度上的不同,能够直观的比较某些物体在长度上的差异。米的认识是在学生认识了厘米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建立米的长度观念,知道厘米和米的进率,教学中充分利用周围可利用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切身体会到 1 米的实际长度,并通过动手测量身高、比划1米长、排队、走路、实际测量等加深对 1 米的认识,建立1米的长度表象。 学生特点:一年级的学生在经过一年的数学学习后,对数学学习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动手操作,语言表达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合作互助的意识也有了明显的增强。上节课学生已经初步建立了量比较短的物体用厘米作单位的观念,本节课在此基础上通过估计、操作、验证等学习活动,感知1米的实际长度,形成1米的长度观念,通过多样化的操作、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估计意识和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学习 目标 1.认识刻度尺,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 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借助实物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2.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并形成初步的估测意识。 3.在测量活动中,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的探索、合作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概念和用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建立1米和几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准备 课件、直尺、米尺 信息技术 应用 1.技术支持:◎问卷星◎影音剪辑◎课件拼合◎影音录制◎其他( ) 2.认知工具:◎环境创设◎自主学习探究◎知识建构协同◎情感体验激励、其他( ) 3.功能支持:◎信息提炼◎信息分析◎信息评价 ◎逻辑思维训练◎辩证思维训练◎辩论◎情境建构 ◎ 其他( ) 课前预学 1.测量下列图形各边的长度。 2.观察课本情境图,阿福要做一件长袍,师傅拿来尺子,在阿福身上测量后说“长1米”,而徒弟说“长100厘米”。到底是用1米还是100厘米呢? 课中展学 活动一:测量桌子的高度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评价任务 1.老师准备了直尺和米尺,请同学们量一量窗子的高度,用两种工具分别试一试吧,发挥小组优势,做好记录。 2.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 3.为什么会出现同样的高度,量出的结果却不同的现象呢 你觉得哪种测量方法更科学 为什么呢 4.师小结,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如果要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来 用直尺就不方便了,就要用比直尺长的米尺来测量了。 1.学生利用两种工具进行测量及记录。 2.学生汇报。汇报预设如下。 生1:我们小组用直尺量桌子的高,量了10次,加在一起是97 厘米,用米尺正好是量一次。 生2:我们小组用直尺量得桌子的高是98厘米,用米尺正好是量一次。 生3:我们小组用直尺量得墙围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