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0237540

2024年高考地理二轮题型归纳与变式演练专题19 生物与生境(及变化)关系的解题分析学案(含答案解析)

日期:2024-06-16 科目:地理 类型:高中学案 查看:97次 大小:5638125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2024年,答案,分析学,解题,关系,变化
    专题19 生物与生境(及变化)关系的解题分析 生物是地理环境的产物,又对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植被是反映自然地理环境的一面镜子,可以通过植被的分布情况推演区域环境特征及演变。动物的分布,特别是动物的洄游或迁徙,是对自然环境适应的体现。 一、生物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二、地理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1.气候: 在自然环境要素中,对生物影响最大的是气候,主要包括热量、降水、光照、风等。 (1)温度 高温危害植物首先是破坏代谢的协调,使呼吸作用剧烈,不少植物通过很强的蒸腾作用来降低植物体的温度使之免受过热的伤害;动物对高、低温的适应与植物不同,当环境温度条件改变,不适合其生存的时候许多动物则会本能地采取各种措施,比如迁移、休眠和其他一些适应方式;昼夜温差影响植物生长的速度及品质,昼夜温差大有利于农作物的营养成分、糖分的积累。 (2)光照 不同生物物对光强有不同的反应,因而可分为喜光植物、喜阴植物及喜光性动物、避光性动物;喜光性动物往往具有正趋光性,避光性动物常有负趋光性。土壤无脊椎动物几乎全是避光性的,如蚯蚓。 (3)降水 同一纬度,降水从沿海到内陆减少,植被呈现出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森林-草原-荒漠);随着不同的降雨强度、降雨时间的长短、土壤内水分状况,以及地表植被的覆盖情形而变化;一般来说,强度较小、分布均匀的细雨对植物有利,而骤雨降落后,大量成为地表径流而流走,渗到土壤中的很少;雾和露在干燥地区可被浅根系植物所利用,以补充土壤和空气中水分的不足。 (4)风:风对生物的作用,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有害的一面。 [有利] ①风是植物花粉、种子和果实传播的动力。 ②促使环境中氧气、二氧化碳和水汽均匀分布,并加速它们的循环,形成有利于植物正常生活的环境。 ③风主要对陆生动物起作用,它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动物的生活方式、迁移和地理分布风对于飞行动物,如昆虫、鸟类和蝙蝠等的生物学特性和地理分布影响较大。 [不利] ①风对植物的有害影响,主要表现在使植物变形,特别在干风作用下,可以使植物体的向风侧蒸腾大量水分,使体内水分平衡受到破坏,叶片菱蔫,枝条枯死,形成不对称的“旗形树冠”,这种现象在海滨、山区森林的上限和北方森林的北界都很普遍。 ②大风携带的砂粒打击树木,损伤树皮,还能使树根暴露,强风可使树干弯曲,造成“风倒”、“风折”等灾害。 【分析: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1.植被适应环境 (1)植被不适应环境———分布稀疏:说明该地地区不具备植物生长的条件。从气候、地形、水文、土壤等方面分析。 (2)植被适应环境———能生长的植被:说明生长在该地区的植被具备适应该地区环境(尤其是恶劣环境)的能力。 主要从根、叶、茎分布特点、植被形态、生长速度等方面分析植被是如何适应当地环境(尤其是恶劣环境)特点的。 2.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1)生物分布的影响因素 (2)迁徙或洄游 物种 洄游(或迁徙)特征 鸟类 部分候鸟因季节和繁殖每年春季返回繁殖地,秋季迁往南方越冬地,做水平方向一定路线的周期性迁移,每种鸟类的迁徙路线不变,一般常沿食物丰富的近水地区迁移鸟类迁徙的方向识别主要根据天体变化、依靠地球磁场、或对沿途地理路线的记忆等。 鱼类 鱼类由于季节、繁殖和寻食等因素做一定方向的周期性迁移,可分为: ①生殖洄游,如淡水区的鳗鱼在生殖期游向深海产卵,称为远陆洄游。 ②稚鱼洄游,生活在海洋里的鱼,生殖期游往淡水中产卵,孵化的稚鱼翌年春季随融化的冰雪游入海洋。 ③觅食洄游,鱼类为寻食浮游生物而集群洄游到食饵丰富的水域。 ④季节洄游,鱼类因海水温度随季节变化而洄游到适宜温度的水域。 哺乳动物 哺乳动物也因季节、繁殖和觅食等原因做周期性迁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