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0237595

14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课件(共31张PPT)

日期:2024-06-05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82次 大小:7119774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叶圣陶,先生,二三,课件,31张,PPT
  • cover
(课件网) 叶圣陶先生 二三事 张中行 修润( ) 生疏( ) 别扭( ) 恳切( ) 商酌( ) 譬如( ) 朦胧( ) 累赘( ) 拖沓( ) 妥帖( ) 打拱( ) 丁卯( ) 诲人不倦( ) 不耻下问( ) 颠沛流离( ) 以身作则( ) zhuó kěn ménɡ lónɡ biè niu tà tiē huì pì zhuì diān pèi mǎo ɡǒnɡ rùn shū chǐ zuò 字词过关 【鞠躬尽瘁】 【诲人不倦】 指不辞辛劳,恭敬谨慎,竭尽心力于国事;形容做事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精力。 乐于教诲人而不知厌倦。 【颠沛流离】 【不耻下问】 【自顾不暇】 形容生活艰难,四处流浪。 意思是光顾自己还来不及,指没有力量再照顾别人。 原意是不把向学问、地位等不如自己的人请教当成可耻的事;形容谦虚、好学。 成语积累 【以身作则】 用自己的行动做出榜样。 名句积累 ①“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②“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③“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译:做一个身体力行的君子,那我还没有做到。 译:将知识默记在心,勤奋学习没有满足的时候,教导别人也不感到疲倦,这些对我来说又有什么难的呢? 译:自己要站得住,同时也要使别人站得住;自己要事事行得通,同时也要使别人事事行得通。 语文课本封面的“语文”二字,同学们知道这一名称是如何来的吗?它是由谁写的呢 课前导入 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度,全国开始开办新学堂。当时的课程以至教材,都从西方引进,只有语文一科,教授内容仍是文言文,称为“国文”。 五四运动后,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国文课 受到冲击,小学将国文改称为国语,侧重 学习白话文,中学仍称国文,以学习文言 文为重点。 20世纪30年代后期,叶圣陶、夏丐尊二人 提出“语文”概念,并尝试编写新的语文 教材,因日本侵略中国而被迫中止。 资料链接 新中国成立后,叶圣陶再次提出将“国语”和“国文”合二为一,改称“语文”。这一建议被华北政府教育机关采纳,随后推向全国,从此,“语文”成为中小学母语课程通用名称。 1949年8月,叶圣陶主持中小学语文科课程标准起草工作,并编撰《中学语文科课程标准》,始用“语文”一名。 七、八十年代的“语文”课本上的题字,很多都是叶圣陶先生题写的。直到今天,很多“语文”教材仍沿用叶老的题字。 资料链接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等。 叶圣陶曾出任我国教育部副部长、人民教育-出卷网-社长和总编等,是最早提出“语文”这一概念的教育家。 人物名片 张中行(1909—2006),原名张璇,河北香河河北屯人,我国近代著名学者、哲学家、散文家。主要从事语文、古典文学及思想史的研究。代表作有随笔集《负暄琐话》。 张中行是二十世纪末未名湖畔三雅士之一,与季羡林、金克木合称“燕园三老”。三人又与邓广铭合称“未名四老”。 作者名片 张中行和他记述的叶圣陶先生,都是著名的语文学家。二人有多年的交往,感情深厚,亦师亦友。 叶圣陶先生于1988年2月16日逝世,张中行参加遗体告 别仪式之后,总想写点什么,一则 说说自己的心情,二则作为纪念。 三个月后,他就写下了这篇文章。 创作背景 略读课文,思考问题: 1.文章可以分为几部分?划分层次段落。 2.课文是通过哪些事件体现出叶圣陶的品德的? 将叶圣陶先生做的事情用“_____”划出来。 3.叶圣陶先生在作者眼中是一个怎样的人 将作者对叶圣陶的评价用“﹏﹏﹏”划出来。 整体感知 这篇散文约2000字,尽量在5分钟内读完。 略读:就是带着目的有选择性地阅读,不在只言片语上纠缠、琢磨,不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