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0239925

2024届高考冲刺之回归课本: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第一章(含答案)

日期:2024-06-26 科目:化学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89次 大小:1380040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2024届,必修,答案,第一章,一册,化学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教版 高中 化学 必修 第一册 第一章 物质及其变化 P2绪言:化学的发展历史--近代化学发展的几个重要的里程碑 英国化学家波义耳1661年提出元素的概念,标志着近代化学的诞生。 法国化学家拉瓦锡1774年提出燃烧的氧化学说,使近代化学取得了革命性的进展。 英国科学家道尔顿1803年提出原子学说,为近代化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意大利科学家阿伏加德罗1811年提出分子学说,使人们对物质结构的认识发展到-个新的阶段。 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1869年发现元素周期律,使化学的硏究变得有规律可循。 P5依据物质类别和元素价态,可以解释和预测物质的性质,设计物质间的转化途径。 P7树状分类法中单质新增稀有气体 P7新增酸碱性氧化物及其共性 除了物质的组成,物质的性质也是对物质进行分类常用的依据。例如,CO2、SO3等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这类氧化物称为酸性氧化物。多数酸性氧化物能溶于水,与水化合生成酸。而CaO、Fe203等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这类氧化物称为碱性氧化物。大多数非金属氧化物属于酸性氧化物,而大多数金属氧化物则属于碱性氧化物。 P8方法导引:分类是根据研究对象的共同点和差异点,将它们区分为不同种美和层次的科学方法。在高中化学的学习中,对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标准将从物质的组成和性质等宏观视角,拓展到物质的构成、结构和参加化学反应的粒子等微观视角。运用分类的方法,可以发现物质及其变化的规律,预测物质的性质及可能发生的变化。 P9氢氧化铁胶体的制备和丁达尔效应 图1-5 光束通过溶液和胶体时的现象 P10资料卡片:丁达尔效应因英国物理学家丁达尔于1869年发现而得名。当光束通过胶体时,看到的光柱是被胶体粒子散射的现象,并不是胶体粒子本身发光。可见光的波长为400~760 nm,胶体粒子的直径为1~100 nm,小于可见光的波长,能使光波发生散射;溶液也发生光的散射,但由于溶液中粒子的直径小于1 nm,散射极其微弱。所以,当光束通过胶体时可观祭到丁达尔效应,而通过溶液时则看不到这种现象。 真题链接1.(2021·湖北·高考真题)下列实验现象与实验操作不相匹配的是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A. 将盛有Fe(OH)3胶体的烧杯置于暗处,用红色激光笔照射烧杯中的液体 在与光束垂直的方向看到一条光亮的“通路” B. 向盛有少量Mg(OH)2沉淀的试管中加入适量饱和NH4Cl溶液,振荡 白色沉淀溶解 C. 向盛有3.0mL无水乙醇的试管中加入一小块金属钠 有气泡产生 D. 向盛有2.0mL甲苯的试管中加入3滴酸性KMnO4,溶液,用力振荡 紫色不变 A. A B. B C. C D. D 【答案】D 2.(2023·浙江·高考真题)探究铁及其化合物的性质,下列方案设计、现象和结论都正确的是 实验方案 现象 结论 A 往溶液中加入片 短时间内无明显现象 的氧化能力比弱 B 往溶液中滴加溶液,再加入少量固体 溶液先变成血红色后无明显变化 与的反应不可逆 C 将食品脱氧剂样品中的还原铁粉溶于盐酸,滴加溶液 溶液呈浅绿色 食品脱氧剂样品中没有价铁 D 向沸水中逐滴加5~6滴饱和溶液,持续煮沸 溶液先变成红褐色再析出沉淀 先水解得再聚集成沉淀 A.A B.B C.C D.D 【答案】D P11在化学变化过程中,元素是不会改变的,这是考虑如何实现物质之间的转化时最基本的依据。 P12培养综合考虑问题意识:在工业生产中要制取某种物质,除了要考虑反应进行的可能性,还要考虑原料来源、成本高低和设备要求等因素,以选取最适当的方法。例如,工业上制取NaOH一般不采用Na20与H20的反应(Na2O作为原料,来源少、成本高),而主要采用电解饱和食盐水的方法,过去也曾采用盐(如Na2CO3)与碱[如Ca(OH)2]反应的方法。 P13许多食品包装袋中常有一个小纸袋,内盛白色固体物质,标有“干燥剂”字样,其主要成分为生石灰。 P15在水溶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