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2024 中等职业学校《世界历史》教科书教学课件 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第19课 P-108 高等教育-出卷网- 01 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02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20世纪世界经济政策的调整和创新 1、战时共产主义 2、新经济政策 3、苏联模式 4、三夫改革 1、经济大危机 2、罗斯福新政 3、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新课导入 胡佛 美国第31任总统。经济大危机沉重打击了美国的经济,工商业急剧下降,失业人口猛增,人民生活水平下降到最低点。胡佛继续采取“自由放任”政策,声望一落千丈,被人们称为“饥饿总统”。胡佛政府被迫采取一些反危机措施,但影响不大,很快便失去了大多数美国人的信任。 罗斯福,美国第32任总统(1933-1945),美国历史上首位连任四届的总统。在1930年代经济大萧条期间,罗斯福推行新政以提供失业救济与复苏经济,并成立众多机构来改革经济和银行体系,从经济危机的深渊中挽救了美国。曾多次被评为美国最佳总统。 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主张国家必须放弃自由放任主义,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强化国家干预为核心 1929年10月下旬,美国股票价格突然暴跌。一场规模空前的经济大危机迅速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1929-1933年,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产量下降了40%以上,贸易额减少了3/2。其中,美国工业产量下降超过40%,贸易额减少了70%。大量企业破产,银行倒闭。失业人数激增,美国有1500万-1700万人失业,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失业人数更是超过3000万。穷人们食不果腹,衣不御寒;资本家却为了维持商品价格,保证利润,不惜销毁大量商品。 倾倒牛奶 失业后的求职者 排队领取救济 梅隆(资本家)拉响汽笛,胡佛(政客)敲起钟, Mellon pulled the whistle, Hoover rang the bell, 华尔街发出信号,美国(普通人)朝地狱里冲。 Wall Street gave the signal and the country went to hell. ———20世纪30年代流行于美国的民谣 宏观调控由经济学家凯恩斯于1936年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提出,是政府运用政策、法规、计划等手段对经济运行状态和经济关系进行调节和干预以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宏观调控着重以整体社会的经济运作,透过人为调节供应与需求;保持国民经济的适度增长率;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保持物价总水平的基本稳定;实现劳动力的充分就业;公平的收入分配;国际收支平衡。 概念诠释 特征: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强化国家干预为核心。 一、国家的宏观调控 1.历史教训: 2.现实需要: 3.理论基础: 4.实践经验: 5.外部因素: 经济大危机与二战的教训;经济发展需要协调与合作 战后恢复和发展经济,维护统治需要;第三次科技革命和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要求 凯恩斯主义的提出与运用 1933年罗斯福新政的成功示范,国家干预经济 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劲挑战及影响,资本主义调整 1.背景: 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强化国家干预为核心,谋求资本主义的生存发展。 2.特点: 1936年,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提出的经济理论。主张国家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即扩大政府开支,实行赤字财政,刺激经济,维持繁荣。凯恩斯认为这是用“看得见的手”来管理经济,与自由放任时期,只用市场和价值规律“看不见的手”管理经济相对应。 (1)国内———国家干预经济 C.利用经济杠杆实施宏观调控。(信贷利率税收) 3.措施: ①措施 材料一:美国联邦政府在战后对许多新兴的工业部门、重大科研项目、进行大量的投资。比如美国政府对发展原子能工业的投资,从1945年至1970年共计175亿美元;对宇航工业的投资,从60年代末起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