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0257261

【备课先锋】第20课 外国诗两首 未选择的路(生存智慧的诗意探究) 课件+素材

日期:2024-06-0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22次 大小:9960947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课件,探究,诗意,智慧,生存,备课
    (课件网) 普希金在《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诗中的叮咛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而人生的道路有千万条,我们却只能选择一条。那么,面对人生的岔路口,我们应如何做出选择呢?我们一起来学习弗罗斯特的《未选择的路》,或许对你能有所启示。 学习目标 了解弗罗斯特的生平及作品,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感受诗歌内容。 A 品析具体诗句,体会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和哲理。 感悟作者对路的选择和思考,学会慎重地选择自己的人生之路。 B C 了解作者 弗罗斯特(1874-1963),是20世纪最受欢迎的美国诗人之一。他的诗歌从农村生活中汲取题材,与19世纪的诗人有很多共同之处,相比之下,却较少具有现代派气息。他曾赢得4次普利策奖和许多其他的奖励及荣誉,被称之为“美国文学中的桂冠诗人”。 【代表作】《新罕布什尔》《诗歌选集》《又一片牧场》等。 写作背景 《未选择的路》选自《中外哲理诗精选》(浙江文艺-出卷网-1987年版)。顾子欣译。略有改动。1912年时弗罗斯特已经38岁,这一年他做出了一个重要的选择:放弃他在一所师范学校教书的职业,放弃本来可能更加平坦、安稳的生活,而选择了诗歌创作。他对自己说:“写诗吧,穷就穷吧。”《未选择的路》这首诗写的就是这一重要的人生选择。 字音字形 涉足( ) 伫立( ) 萋萋( ) shè (gèng)更好 (gēng)更鼓 更 伫(zhù)伫立 贮(zhù)贮藏 储(chǔ)储存 zhù qī 理解词语 指进入某种环境或范围。 形容草长得茂盛的样子。 幽静寂寞。 萋萋 幽寂 涉足 如“涉足社会”“涉足商界” 读课文 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 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 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 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但/我却选了/另外一条路, 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 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虽然/在这条小路上, 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 那天/清晨/落叶满地, 两条路/都未经/脚印污染。 啊,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 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 恐怕我/难以/再回返。 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 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 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 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新课精讲 第一节:写诗人站在林间交叉路口,久久踌躇,难以选择。 1.全诗分为四小节,朗读诗歌体会情感。 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 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 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 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象征 可以看出这是一条平坦的、笔直的路。 两种不同的人生理想和追求。作者借自然界的道路表达对人生道路的思考。 品读———探究写法 象征,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人某物的具体形象,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 象 征 比 喻 ①明写甲事物,借写甲事物暗示乙事物,象征之物与被象征之物之间有某种相似的特点,从而可以让人引起由此及彼的联想。 ②象征是一种谋篇立意的写作手法,属写作构思技巧,一般要统摄全篇。 ①比喻,本体与喻体之间要有某种相似性。 ②比喻是修辞手法,在个别语句、语段中起更加生动形象的作用。 第二节:写诗人最终选择了一条少有人走的路,它更诱人、美丽,富有挑战性。 但我却选了另外一条路, 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 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虽然在这条小路上, 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 充满挑战和艰辛 第三节:写诗人踏上自己选择的小路,但仍留恋未选择的路。 那天清晨落叶满地, 两条路都未经脚印污染。 啊,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 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 恐怕我难以再回返。 对未选择的路的留恋 第四节:写诗人遥想将来对往事的回顾。 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 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 一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