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0267849

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2024届高三下学期三模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日期:2024-06-16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36次 大小:590222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学期,解析,原卷版,试题,历史,三模
    大通县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第三次模拟考试 文科综合历史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300分 一、选择题: 1. 锡命是天子赐予诸侯的荣誉。西周初期,诸侯一律亲赴王朝受命。春秋时,周襄王派使者到晋国给晋惠公颁布锡命,“晋侯不敬,执玉卑,拜不稽首”。这反映出( ) A. 周朝中央集权遭到破坏 B. 分封制的根基瓦解 C. 政治权力出现下移趋势 D. 礼乐制度不复存在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春秋时期,诸侯从西周初年赴王朝受锡命,转变为在诸侯国受锡命,且态度蛮狠,由此可知,当时王室衰微,政治权力向下转移,C项正确;西周时期尚未实现中央集权,排除A项;“拜不稽首”说明礼节不充分,但“拜”还是“拜”的,因此,看不出“瓦解”,排除B项;材料中锡命的形式依然存在,因此礼乐制度不复存在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 2. 秦国的“道”是设置于少数民族地方的县级政区,它由中央派官和部落君长联合治理。秦统一后,更多的少数民族区域不断被纳入版图,但朝廷并未广设“道”进行管理,而更多的是直接设县。这表明秦( ) A. 对地方加强直接管控 B. 边疆华夏认同意识的增强 C. 治国理念急剧转变 D. 新统治区民族交融的实现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秦统一前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置县级政区“道”,部落君长参与地方的管理,而秦统一后,朝廷更多的是直接设县,郡县制下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免,这就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管控,A项正确;材料是中央对地方管理的变化,无法体现华夏认同意识,排除B项;材料中秦对地方的管理方式有变化,但未体现出急剧转变,排除C项;材料中秦管理办法的变化是出于强化对地方的控制,而非民族交融的现实,排除D项。故选A项。 3. 贞观九年,波斯景教(基督教派)信徒阿罗本来到长安,要求设寺传教。三年后,唐太宗诏称:“道无常名,圣无常体,随方设教,密济众生”,景教“元妙无为,生成立要,济物利人,宜行天 下”,同意了阿罗本的请求。由此可推知,当时( ) A. 唐朝崇尚各宗教平等 B. 道教对统治者的影响较深 C. 基督教实现了中国化 D. 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道无常名”“元妙无为”等可知,唐太宗同意景教徒阿罗本在长安设寺传教,是由于受到道教思想的影响,故B项正确;材料中未反映出唐太宗对待不同宗教的态度,排除A项;材料是唐太宗以道教的立场来评价基督教,而非基督教中国化,排除C项;材料主旨“唐朝与道教”,而“三教并行政策”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4. 据考证,清雍正2年,全国人口2500万人。仅仅过了42年,到乾隆31年,人口爆炸性地翻了三番,达2亿9百万人。道光29年,人口又翻了一番,达4亿7千万人。这一时期人口的增长( ) A. 为统治危机出现埋下隐患 B. 缘于生产方式的根本改变 C. 促进新型生产关系的产生 D. 是工商业发展的必然结果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