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026919

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

日期:2024-06-27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45次 大小:49011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把握,说明,对象,特征
    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 ———以《苏州园林》为例 教学目标: 一、导入 1、哲学家柏拉图曾经用这样一句话来说明什么是人:“人是没有羽毛的两脚直立的动物。”于是他的一个学生就跟老师开玩笑,他把一只鸡拔光了毛,说:“这就是柏拉图的‘人’!”这一嘲讽使柏拉图非常窘迫。他这位大哲学家之所以会犯这样的错误,就是因为他没有抓住人的本质特征。   世界上的事物森罗万象、林林总总,但每件事物都有其自身的特点,事物和事物之间就是凭各自的特征来加以区别的。 我们在阅读说明文时,尤其要认真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事物的特征进行介绍和解说的。下面我们就以《苏州园林》为例,来学习说明文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的方法。 二、 课文精读导学: 1、快速回顾课文,说说作者介绍了苏州园林的哪些特征?(学生畅所欲言) 师小结:说明事物要抓住事物的特征,这在《苏州园林》一文中得到充分的体现。课文从游览者的角度来概括苏州园林的特点,这就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然后从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等四个主要方面对苏州园林的这个共同点作具体说明。 2、通过课文内容的概括,同学们有没有得到启发———在把握说明对象特征的时候有什么方法?(学生讨论后形成) 明确:抓住文章的中心句(关键句)。 师小结:确实是这样,在说明文中,作者为了要在文中清楚、准确地说明事物的特征,就会将有关事物特征性的句子放在显著的位置。把握中心句(关键句)是我们迅速把握被说明事物特征的有效方法。 3、但一篇说明文或一个语段中,随着说明对象的改变,是不是这种方法都适用呢?我们来验证一下,我们来任选一段看看。(随学生挑选一段)如: 齐读,思考:①这个语段的说明的对象是什么? ②围绕这段话介绍了哪些内容? ③是不是照应了苏州园林的总特征?请具体加以说明。 4、齐读其余三个段落,这三段话分别从哪几个角度说明了苏州园林的总特征? 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近景远景的层次等主要方面来说明。 5、或者我们再来看看其它学过的课文,这方法是不是同样适用呢?见《中国石拱桥》第5自然段:(略P93———94) 思考:问题同题目(3)中的三个问题。(略) 师小结:中心句常用概括和提示的方式进行表述,一般都是明确而简洁的。一般来说,放在篇首或节前。但由于每篇文章的格局和不同作者对文章的不同考虑,有时上一节的某个特征也会出现在下一节的开头、或放在篇末。 6、并非每篇文章中都能找到明显说明特征的概括性语句,甚至在显著的位置上也可能没有什么中心句、关键句。在这种情况下该怎么办呢?我们就要通过研读课文,在分析、归纳的基础上去提炼其特征。如: 讨论:这段说明的对象是苏州园林的“梁和柱子”和“墙壁”,其特征可概括为建筑的色彩美。 师小结:在明确说明重点后,我们还要进一步筛选关键词句,概括出事物的主要特征。有时,事物的特征还不止一个,我们在研读时应充分注意,否则归纳的内容就不完整了。 三、课外拓展: 认真阅读语段,思考: ①找出第二段的中心句。 ②结合上下文,在第三段的横线上补写能概括说明对象特征的一句。 ③坦克履带的特征有 ,其中最主要的特征是 。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在领略苏州园林艺术美的同时,掌握了阅读说明文怎样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的方法———抓住文章的中心句(关键句),把握或概括出事物的主要特征。语文只是一个例子,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同学能借鉴这些方法,举一反三,力求学以致用。 五、板书设计: 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 ———以《苏州园林》为例 篇首或节前。 中心句(关键句) 下一节的开头、或放在篇末。 课件7张PPT。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 ———以《苏州园林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