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0271469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梳理(一) 素材

日期:2024-06-1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素材 查看:53次 大小:49664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
  • cover
课外古诗词诵读(一) 月夜忆舍弟 品:诗文对照翻译及赏析 教材原文 戍shù鼓①断人行②,边秋一雁声。 参考译文 边防驻军的鼓声响起,路上已禁止人行走,秋夜的边塞传来了孤雁哀鸣。 理解赏析 内容理解:诗人不从题目中的“月夜”写起,而是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夜凄凉的图景,渲染了沉重悲凉的气氛。 写作手法:戍鼓雁声,路断行人,从听觉、视觉两个角度写边塞秋夜凄凉,渲染了沉重悲凉的气氛,点明“月夜”思亲的背景。 炼字:“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仍然频繁、激烈,形势依旧严峻。 教材原文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参考译文 恰逢白露时节,月亮还是故乡的更明亮。 理解赏析 内容理解:颔联点题。“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但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 写作手法:情景交融,诗人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诗人却设想故乡的月亮更明亮。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凸显出诗人对弟弟们的担忧和挂念之情。 教材原文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参考译文 虽有弟弟但都离散了,没有定所无法探问生死。 理解赏析 内容理解:由望月转入抒情,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 表现手法:通过“有”“无”对比,抒发了深沉的思念之情,寄予了无限的人生感慨。 教材原文 寄书长不达,况乃③未休兵。 参考译文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经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事频繁还没有停止。 理解赏析 内容理解:紧承五、六句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忧虑之情。 炼字:“长”是“经常”的意思,写出了亲人们四处流散、生死茫茫。 重点注释 ①戍鼓:边防驻军的鼓声。②断人行:指实行宵禁,禁止人行走。③况乃:何况,况且。 作品主旨 这首诗写诗人望月思念亲人,抒发了深沉的思念之情,同时含蓄地表现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表达了诗人期盼战争早日结束,渴望社会安定的情感。 理解探究 1.请简要赏析诗句“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诗句赏析) 答:行人断绝,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仍然频繁、激烈,形势依旧严峻。这两句诗渲染了沉重悲凉的气氛。 2.结合具体诗句,分析作者在本诗中抒发了哪些情感。(主旨与情感把握) 答:“月是故乡明”—思乡;“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思亲,与亲人生离死别的忧虑;“况乃未休兵”—忧国,对战争停止的期盼,渴望社会安定。 长沙过贾谊宅 文学常识 刘长卿(?—789),字文房,唐代诗人。 写作背景 刘长卿曾“刚而犯上,两遭迁谪”,第二次迁谪经过长沙。诗人只身来到长沙贾谊的故居,联想起二人相似的遭遇,感慨万千,写下此诗。 品:诗文对照翻译及赏析 教材原文 三年谪zhé宦huàn此栖迟①,万古惟留楚客②悲。 参考译文 你(贾谊)被贬至长沙,在此居留了三年,万古以来,只留下了你客居楚地的可悲遭遇。 理解赏析 内容理解:首联写贾谊“三年谪宦”,只落得“万古”留悲,给人以抑郁沉重的悲凉之感。“栖迟”,有漂泊失意之意,遭贬谪本就是惊惶不安的,用以暗喻贾谊的政治失意很贴切。 炼字:一个“悲”字,直贯篇末,奠定了全诗凄怆忧愤的基调,不仅切合贾谊的一生,也暗寓了刘长卿自己“两遭迁谪”的悲苦命运。 教材原文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参考译文 我在秋草中独自寻觅着你离开后留下的足迹,寒林里只见夕阳缓缓倾斜。 理解赏析 内容理解:颔联围绕题目中的“过”字展开描写。“秋草”“寒林”“人去”“日斜”,渲染出长沙贾谊故宅萧条冷落、荒寒孤寂的氛围。而在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