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0274041

2024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 专题八 文学文化常识 课件(共76张PPT)

日期:2024-06-1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43次 大小:505962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2024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
  • cover
(课件网) 专题八 文学文化常识 课标导航 考查角度 命题方向 分值 备考建议 基础型学习任务群: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 继续丰富自己的积累,分类整理、欣赏、交流所积累的名句、诗文等,并在日常读写活动中积极运用,提升自身的中华文化修养 1.文学常识 2.文化知识 主要以选择题形式考查各种文学文化常识 2—3分 1.准确掌握教材中的重点作家、作品(包括作品的主要内容、主题、人物、写作手法等)、文化常识和文体知识,可以按照一定的标准加以归纳整理,分类记忆,强化记忆 2.做一定量的各省市的中考或模拟试题,对其中涉及的知识点要做重点记忆,同时提高答题能力 [典例1] (中考汇编)下列各项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红楼梦》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线索,讲述了以贾家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的兴衰史。作者是清代小说家曹雪芹。 B.《愚公移山》《杞人忧天》均选自《列子》,《列子》中还有很多寓言,如“九方皋相马”“穿井得一人”“歧路亡羊”等。 C.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代表作是小说《湘行散记》。 D.《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的史事。 文学常识 A 导析:A B项,“穿井得一人”出自《吕氏春秋》;C项,《湘行散记》是沈从文的散文集;D项,《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文化常识 [典例2](2023枣庄)下列有关文化知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箫鼓追随春社近”中的“春社”指古代立春后的祭祀活动,主要是祭祀土地神,祈求丰收。 B.“未果,寻病终”中的“寻”是古代表示时间的词语,另外还有“少时”“俄而”“已而”“俄顷”等。 C.“而立”“不惑”“古稀”这些表示年龄称谓的词语,分别指“30岁”“40岁”“50岁”。 D.“一食或尽粟一石”“万钟于我何加焉”加点的“石”“钟”,是古代的容量单位。 C 导析:C———古稀”指“70岁”,“知天命”或“半百”指的才是“50岁”。 (时间:25分钟 满分:40分) C 1.(2023齐齐哈尔)下列关于文学及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我国诗歌浪漫主义传统的源头。其主要表现手法为赋、比、兴。 B.中华诗文浩如烟海,逐渐形成了一些表意相对固定的词语,如“汗青”指史册,“青鸟”指信使,“瀚海”指大海,“蛾眉”指女子。 C.我国历史上曾用干支纪年与皇帝年号纪年。“崇祯五年”为皇帝年号纪年;“丙辰中秋”中的“丙辰”为干支纪年,“丙”属天干,“辰”属地支。 D.普希金,俄国诗人。代表诗作有《自由颂》《吉檀迦利》《致大海》等。 导析:C A项,《诗经》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的源头;B项,“瀚海”指沙漠;D项,《吉檀迦利》的作者是印度诗人泰戈尔。 2.(2023包头)下列文学常识、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3分)( ) A.欧阳修,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B.《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 C.烽火,古时是指边防报警的烟火,“烽火连三月”中的“烽火”用来借指战事。 D.古人称谓有谦称和尊称,“君与家君期日中”的“家君”是对自己父亲的谦称。 A 导析:A 欧阳修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3.(2023聊城)表述有误的一项是(3分)( ) A.在古代,“冠冕”指帝王、官员戴的帽子,“簪缨”指贵族的帽饰,“纶巾”是用青色丝带做的头巾。 B.“布衣之交”“管鲍之交”“忘年之交”“八拜之交”都是关于交情的成语。 C.《马说》和《记承天寺夜游》的作者都在“唐宋八大家”之列;《杞人忧天》和《愚公移山》均出自《列子》。 D.文学作品中,作者往往运用写实的笔法来表现人物,如朱德笔下的母亲,杨绛笔下的老王和刘绍棠笔下的何大学问。 D 导析:D 何大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