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0275524

第14课 诗词三首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课件(共21张PPT)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日期:2024-06-1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16次 大小:14487558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九年级,语文,编版,PPT,21张,课件
  • cover
(课件网)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九年级语文上册 了解七言律诗在形式上的特点。 反复诵读,结合诗歌内容、创作背景,厘清诗人情感脉络,理解诗人心境。 赏析感悟,品味诗歌蕴含的人生哲理。 本课目标 温故知新 《陋室铭》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读诗题提信息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酬:这里是以诗相答的意思。 见:相当于“我”;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样。 点出了酬赠的人物、地点、缘由。 初读感知 写作背景 读准字音节奏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初读感知 读晓诗歌形式 七言律诗,中间两联对仗,形式雅致,音韵华美。 初读感知 读懂诗词大意 反复诵读,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初读感知 首联“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写出了诗人怎样的遭遇?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人远离京城,身处荒僻之地,长期被弃用。首联中的“凄凉地”“弃置身”,表达了诗人长期谪居的无限辛酸和悲凉。 伤情 品读悟情 颔联“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运用了哪两个典故,其中蕴含着怎样的感情? 向秀作赋的典故和王质烂柯的典故。“怀旧”句表达了对受迫害的故友王叔文等人的悼念和对统治者的不满;“到乡”句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物是人非的感慨。无限悲痛、怅惘之情油然而生。 离情 品读悟情 请描述“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所展现出的画面。 波涛滚滚的大江之上,沉没的船只旁边,有成千上万的船只扬帆竞发;大自然中,枯死的树木前头有千千万万棵树木竞相争春,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景象。 豪情 品读悟情 诗人以“沉舟”“病树”自比,固然不无惆怅情绪,但又以“千帆过”“万木春”比喻新生力量层出不穷,表现出对世事变迁和仕宦升沉的豁达洒脱,哀而不伤。在黑暗中看到光明,在逆境中寻找希望。作者心绪难平中不乏刚健昂扬之气,这种生命中的坚持和坚硬令人动容。 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说呢? 颈联选取“沉舟”与“千帆”,“病树”与“万木”这样两两相对的意象,表现了天地万物新陈代谢、生生不息的活力,语意上巧妙承转,跳出了个人遭遇和恩怨的藩篱,是诗人用乐观的精神看待社会人生的形象写照。 品鉴手法 结合标题,说一说:尾联“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有什么用意? 尾联点明酬赠题意,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长精神”三字点睛,表现了诗人意志不衰、坚韧不拔的气概。 激情 品读悟情 诗歌前两联与后两联在感情基调上有什么变化? 由低沉到高昂(或由低沉愤懑到高昂乐观)。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诵读感悟 作为哲学家的刘禹锡,是一位生活的智者,其作品也充满了人生智慧。诗人寓豁达于心中,寄希望于未来,道出了“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千古绝唱。白居易称赞这一联“神妙”,你认为妙在哪里? 感悟哲理 此联将景、情、理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作者无意中揭示了新陈代谢的客观自然规律。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社会在前进,前景无限美好。 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白居易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拓展延伸 白诗流露出对刘禹锡的同情和悲叹,格调是消极悲观的;刘诗虽感慨万端,却不乏明朗、高亢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