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0276006

选必三第2课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课件(共35张PPT)

日期:2024-06-16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22次 大小:11795127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选必,2课,中华文化,世界,意义,课件
  • cover
(课件网) 目录 01 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02 1.佛教文化的传入 2.西方文化的传入 2.对中亚、西亚及欧洲 1.对东亚和东南亚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01 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1)佛教传入的历程 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1、佛教传入 两汉之际 魏晋时期 隋唐时期 宋明时期 来自古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 佛教日趋兴盛,逐渐同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融合。 主张顿悟成佛的禅宗成为主流,佛教完成本土化。 以儒家为核心的兼容佛、道理论的宋明理学形成,佛教融合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2)佛教的影响 材料1 佛教致力于解决我国固有文化中难以解决的问题———人生归宿问题,从而有可能稀释、消除人们对于死亡的恐惧。 ———马怀良《崩溃与重建中的困惑———魏晋风度研究》 材料2 佛教带来了三世(前世、今世、来世)的观念,因果、轮回的观念……人活着不但要考虑今世,还要考虑前世,尤其是来世,今世的善恶是因,种下了来世的幸与不幸的果。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 1.佛教传入 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①对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逻辑思维、语言词汇、文学艺 术、礼仪习俗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材料3 源于佛教的日常用语:刹那、烦恼、解脱、臭皮囊、觉悟、现身说法、大彻大悟、三生有幸、前因后果、自作自受、一尘不染、五体投地 、生老病死 一厢情愿等。 现在许多国人否定佛教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如果真要摒弃佛教文化的话,恐怕他们连话都说不周全了。 ———赵朴初《俗语佛源》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佛性常清净, 何处惹尘埃! ———【唐】惠能 ②中国传统艺术中的诗、书、画,很多都体现了佛教的内容,同时也吸纳了佛教 的理念,更加注重境界的表达。 ③中国的建筑艺术受佛教影响,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建筑,是中化文化的 瑰宝。 (2)佛教的影响 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1.佛教传入 材料4 竭财以赴僧,破产以趋佛,而不恤亲戚,不怜穷匮……家家弃其亲爱,人人绝其嗣继。致使兵挫于行间,吏空于官府,粟罄于惰游(指僧侣的游手好闲),货殚于土木(指修建寺院)。 ———范缜《神灭论》 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1.佛教传入 (2)佛教的影响 ④佛教宣扬因果轮回、消极避世等,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材料5 正光已后,天下多虞,王役尤甚,於是所在编民,相与入道,假慕沙门,实避调役,猥滥极。 ———《魏书·释老志》 材料6 佛教认为现实的一切都是“苦”的,即“苦海无边”,人生在世有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苦、五阴盛苦等八苦。造成苦难的原因不是统治阶级的压迫和剥削,不是吃人的社会,而是“业”,提出超脱苦难的办法是忍耐、修行,以便达到“涅樂”境界。佛教这一套说明苦难和解决苦难的学说完全掩盖了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的本质,起到了麻醉人民的鸦片作用。……佛教的基本思想是中国封建统治者所乐于接受和利用的。 ———叶洵灶:《佛教在中国古代得以传播的原因》 【问题探究】为什么佛教能够在中国得以传播? ①中国传统儒学思想具有包容性、融合性; ②佛教与中国文化相融合,实现本土化; ③适应统治者控制民心的需要,有利于维护统治。 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2.西方文化的传入 阅读教材,说明从明末清初到近代,西方文化在中国传播的史实及影响。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第四阶段 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2、西方文化的传入 明清之际 第一阶段 ①明末,意大利人利玛窦等带来天文、地理、数学等方面的新知识。 ②清政府任命汤若望等人主持钦天监工作,并招揽数学、医学、天文等 方面的人才来到中国。 材料7 1601年,利玛窦身穿儒服来到北京城,受到了万历帝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