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0277907

(2024秋季新教材)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4.2 水的组成课件+素材(32张PPT内嵌视频)

日期:2024-06-26 科目:化学 类型:初中素材 查看:58次 大小:22385559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内嵌,PPT,32张,素材,课件,组成
    (课件网) 课题2 水的组成 第四单元 自然界的水 R·九年级化学上册 课前自学准备 课标要求 学习目标 认识水的组成,了解并区分单质和化合物。 课堂教学展示 课堂探究 知识点1 氢气的性质 (1)氢气的物理性质: 氢气是无色、无臭、难溶于水的气体,标准状况下密度是 0.09克/升(最轻的气体),难溶于水。在 -252 ℃,变成无色液体,-259 ℃ 时变为雪花状固体。 (2)氢气的化学性质: 【实验4-4】氢气在空气里燃烧 在带尖嘴的导管口点燃纯净的氢气,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干燥的小烧杯,过一会儿,观察烧杯壁上的现象。 【实验4-4】氢气在空气里燃烧 文字表达式: 氢气+氧气 水 点燃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产生淡蓝色火焰,杯壁有水雾生成,烧杯壁发烫。 氢气能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水。 注意:混有一定量空气或氧气的氢气遇明火会发生爆炸,因此点燃氢气前一定要检验其纯度。 总结:氢气的性质与检验 例 氢气不同于其它气体的最显著的特点是( ) A.难溶于水 B.可以燃烧 C.无色无气味 D.相同条件下密度最小 课堂教学展示 典例剖析 D 【思路提示】可以根据氢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两方面进行分析、判断。 课堂教学展示 课堂探究 知识点2 探究水的组成及变化 【探究实验】水的组成及变化 (1)如右图所示,在电解器玻璃管里加满水,接通直流电源,观察并记录两个电极附近和玻璃管内的现象。 现象 与电源正极相连 与电源负极相连 电极附近 玻璃管内 电极附近 玻璃管内 比较两个玻璃管内现象的差异 产生气泡 产生气泡 液面下降 液面下降 与正极相连的玻璃管内液面下降较慢,与负极相连的玻璃管内液面下降较快,下降高度约为正极的2倍 【探究实验】水的组成及变化 (2)切断上述装置中的电源,用燃着的木条分别在两个玻璃管尖嘴口检验电解反应中产生的气体,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提示 控制玻璃管活塞的开启程度,使气体慢慢放出。 实验内容 检验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玻璃管内的气体 检验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玻璃管内的气体 现象 解释 木条燃烧更旺 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玻璃管内的气体是氧气 气体被点燃, 产生淡蓝色火焰 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玻璃管内的气体是氢气 【实验结论】水通电后发生了化学变化,生成氢气和氧气,且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约为2:1。 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水 氢气 + 氧气 通电 (H2O) (H2) (O2) 分析与结论: (1)水在通电后发生了什么变化 水 氢气 + 氧气 通电 (H2O) (H2) (O2) 有新物质氢气和氧气生成,水发生化学变化。 分析与结论: (2)分析水的生成和分解实验,说明其中的哪些现象和事实能够说明水不是一种元素,而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 水 氢气 + 氧气 通电 (H2O) (H2) (O2) 氢气 + 氧气 水 点燃 (H2) (O2) (H2O) 【微观角度】当水分子分解时,生成了氢原子和氧原子,2个氢原子结合成1个氢分子,很多氢分子聚集成氢气;2个氧原子结合成1个氧分子,很多氧分子聚集成氧气。 思考:理论上与正、负两极相连的试管内汇集的气体体积比应是1∶2,但在实验操作中两试管汇集的气体体积比往往小于1∶2。这是为什么? 原因1 可能有部分氧气与电极发生了氧 化反应,使氧气的体积偏少。 原因2 氧气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比氢气要 稍大一些。 课堂教学展示 典例剖析 例 水是生命之源。如图为电解水的实验装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实验可用于探究水的组成 B.正极所连的电极上产生的是氢气 C.b管中产生的气体可支持燃烧 D.实验过程中漏斗内液面高度不变 A √ × 正氧负氢, 氢二氧一。 氧气 氢气 升高 课堂教学展示 课堂探究 知识点3 单质、化合物、氧化物 氢元素、氧元素 水 氢气 + 氧气 通电 (H2O) (H2) (O2) 2种元素 氢元素 氧元素 1种元素 化合物: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