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0278117

2024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 专题十七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课件(共82张PPT)

日期:2024-06-1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55次 大小:723525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2024年,文本,PPT,82张,课件,阅读
  • cover
(课件网) 专题十七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课标导航 考查角度 命题方向 分值 备考建议 发展型学习任务群:实用性阅读与交流 学习跨媒介阅读与交流。通过多种媒介关注国内外政治、经济、社会、科技、文化等方面的新鲜事,比较不同媒介的表达效果,尝试探究不同媒介的表达特点;阅读新闻报道时事评论等作品,关注社会主义建设新成果,就感兴趣的话题与同学进行线上线下讨论,根据目的与对象选择合适的媒介进行交流沟通 1.信息提取与概括 2.内容理解与分析 1.筛选并整合文本中的重要信息,概括主要内容 2.对文本中的重要语句做出解释,并利用文本信息做出合理判断 8—15分 1.拓展阅读视野,关注社会生活 2.把握文本特点,力求有的放矢 3.图表分析 4.开放性试题 3.综合比较、分析、归纳多种信息,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4.根据写作意图,对文本的观点及其证据的充分性等方面做出评价 5.利用文本提供的事实、观点、方法等,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8—15分 3.强化仿真练习,提升应试能力 4.研读典型题例,增强备考底气 [典例1](2023枣庄)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 决不雷同。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节选自《苏州园林》) 材料二:   清代文学家沈复在《浮生六记》中批评苏州园林说:“吾苏虎丘之胜,余取后山之千顷云一处,次则剑池而已。余皆半藉人工,且为脂粉所污,已失山林本相。……其在城中最著名之狮子林,虽石质玲珑,中多古木,然以大势观之,竟同乱堆煤渣,积以苔藓,穿以蚁穴,全无山林气势,以余管窥所及,不知其妙。”过分的人工化与脂粉气,正是苏州园林的缺失所在。 山石为中国园林之骨架,最忌以石乱砌。在《园冶》的自序中,计成就提到不了解世人何以不做些真山,而要用石堆积,令人发笑。然而在现存的苏州园林中,“狮子林”式的假山处处皆是,似乎有意让人感到假山之假,体会到取得石块的困难与花费,而无意创造一真山之幻境。参观者除了感到园主的财富与人工之堆积外,心灵世界的高超境界显然被忽视了。 (摘编自汉宝德《物象与心境: 中国的园林》) 材料三:   根据文献研究的初步结论,洛阳时代(注:南北朝到北宋)园林其园景为碎锦式组合。亦即一园之内,各具特色的景观多处,加以适当之拼凑,游园者乃穿过这些景观,逐个欣赏,各景之间没有明显的关系。水池成为诸景之一,与花圃之景、古木之景、苍林之景、竹丛之景是相并列的。因此早期的园林,因规模较大,并没有一个艺术上统一的手段。 在园子中做一个大水池,把各个景色统一起来,水池成为园林之重心,可以说是江南时代(注:南宋到明末)园林最重要的贡献。在明代的文献中,对园林的描写,开始明显地看出园之空间组合,为自入园处之小景, 辗转进入豁然开朗的池面之大景。然后池之四周,以不同之岸边关系,与园景相结合,或有支水深入腹地,创造不同之景观。 (摘编自汉宝德《物象与心境: 中国的园林》) 1.上述三则材料,依次介绍了“江南时代”园林的三个特点:①   .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