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0279161

2024年安徽省宿州市砀山县中考二模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日期:2024-06-1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试卷 查看:53次 大小:2330784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2024年,安徽省,州市,砀山县,中考,二模
    语 文 试题卷 注意事项: 1.你拿到的试卷满分为150分(其中卷面书写占5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2.试卷包括“试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试题卷”共4页,“答题卷”共6页; 3.请务必在“答题卷”上答题,在“试题卷”上答题是无效的。 一、语文积累与运用(35分) 1. 默写 (1)伟大的一切诞生于壮美之中。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以“_____,_____”描绘了一幅壮阔苍茫的边塞风光图,李清照《渔家傲》中也以“_____,_____”展现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一色图,文天祥《过零丁洋》中则以“_____?_____”表达了诗人忠贞为国、宁死不屈、舍生取义的豪迈悲壮之情。 (2)古诗文中,古人传情言志的方式非常精妙。欧阳修《醉翁亭记》中“_____,_____”两句移情入境,以春夏美景寄托山水之乐;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中“_____,_____”两句直抒心志,表明自己追求的是精神上的富足,而非物质上的享受。 2. 请运用积累的知识,完成各题。 【甲】他就按着借用的办法,根据他教授学生的需要,断章取义的来解释那些诗篇。后来解释《诗经》的儒生都跟着他的脚步走。最有权威的毛氏(注:指西汉毛亨、毛苌)《诗传》和郑玄《诗笺》差不多全都是断章取义,甚至断句取义———断句取义是在一句、两句里拉出一个两个字来发挥,比起断章取义,真是变本加lì了。 【乙】是大毛公创始《诗经》的注解,传给小毛公,在小毛公手里完成的。郑玄是东汉人,他是专给毛《传》作《笺》的,有时也采取别家的解说;不过别家的解说在原则上也和毛氏一鼻孔出气,他们都是以史证诗。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儒( )生 诗笺( ) 变本加lì( ) (2)【甲】【乙】两段文字均出自朱自清的著作_____(书名),这部著作系统介绍了我国传统文化经典,其中《史记》《汉书》属于“史”,《诗经》《尚书》属于“_____”,《离骚》《九章》属于“_____”,《墨子》《吕氏春秋》属于“_____”。【甲】语段中“他”指的是_____(人名)。 (3)结合【甲】【乙】语段回答,为什么说“别家的解说在原则上也和毛氏一鼻孔出气”? 3. 某中学开展“秉承诗书传家,传承优良家风”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参与。 (1)在写“耕读传家”时,小卉同学对使用哪种字体很犹豫,请你帮他选择并简述理由。 (楷书) (隶书) (行书) (2)请你将正确的选项填入下面的一段文字中。(只填字母) 从_____中,我明白了“家”满载着爱和期望;从_____中,我明白了“家”是一份真诚和信任;从_____中,我明白了“家”是绵绵的思念和温暖的避风湾;从_____中,我明白了“家”是舍小家为大家的责任与担当。 A.“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B.诸葛亮《诫子书》 C.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 D.曾子杀猪 (3)活动结束后,小卉写了一段感言,请你修改。 【甲】对个人而言,家风是我们从哪儿来的根、到哪儿去的魂,对社会而言,家风是一种情怀、一种积淀、一种信仰。【乙】家风不仅蕴含着社会的道德乘性、民族的文化根源,更承载着家庭的精神根脉。中国历史上众多的优良家风,从不同层面诠释着诗书传家、崇仁尚德、艰苦朴素、清廉守法等中华传统美德,具有超越时空的永恒价值。【丙】历代优良家风的涓涓细流,汇成了中华传统家风文化的汪洋大海,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 ①【甲】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当,应将“_____”改为“_____”。 ②【乙】句有语病,应改为:_____ ③【丙】句词语搭配不当,应将“_____”改为“_____”。 二、阅读(55分) 【一】(22分) 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生命禁区”里的奇迹 ①从西藏的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其实就是从一个海拔高度走到另一个海拔高度。 ②在西藏,高山反应会让你无处可逃。即便离开,你最多也只能从一个高海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