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0280165

2024年中考语文专练(上海专用)押题卷01(原卷版+解析版)

日期:2024-06-25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试卷 查看:72次 大小:1797243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2024年,中考,语文,专练,上海,专用
    2024届中考二模模拟测试卷(上海专用) 押题卷01 (考试时间:10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古诗文(35分) (一)默写与运用。(13分) 1.默写 (1)可怜身上衣正单, 。(白居易《卖炭翁》) (2) , 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 (3)“万家忧乐到心头”是对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一文中“ , ” 这一政治抱负的高度概括。 (4)小雨为了参加学校文学社举办的“诗画相映”主题活动,画了一幅表现秋 日美景的画作,画面呈现的是:山间的树木都披上了黄叶,金色的晚霞把山头映照得分外璀璨。小雨可以把《野望》中“ , ”这两句诗题写在画作上。 (二)阅读下面短文,完成下面小题(22分)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各题 【甲】 竹石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乙】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丙】 (仲淹)服除①,至京师,上宰相书,言朝政得失及民间利病,凡万馀言,王曾②见而伟之。时晏殊亦在京师,荐一人为馆职,曾谓殊曰:“公知范仲淹,舍不荐,而荐斯人乎?已为公置不行,宜更荐仲淹也。”殊从之,遂除馆职。顷之,冬至立仗③,礼官定议欲媚章献太后④,请天子帅百官献寿于庭,仲淹奏以为不可。晏殊大惧,召仲淹,怒责之,以为狂。仲淹正色抗言曰:“仲淹受明公⑤误知,常惧不称,为知己羞,不意今日更以正论得罪于门下也。”殊惭无以应。 (选自《涑水记闻》,有删改) [注释]:①服除:指服丧期满。②王曾:北宋名相、诗人。③立仗:设立仪仗。④章献太后:即章献明肃太后。仁宗即位,曾垂帘听政。⑤明公:此处是对晏殊的尊称。 2.【甲】诗的作者是 。【乙】文节选自范仲淹所写的 (篇名)。 3.解释【丙】文中下列加点词。 (1)舍不荐( ) (2)殊从之( ) 4.下列对诗文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甲】诗“千磨万击还坚劲”句中的“还”,赞美了竹子不惧严酷考验的坚韧品性。 B.【乙】文“其必曰”中的“必”表现了作者以天下为己任,以利民为宗旨的坚定信念。 C.【乙】文“微斯人,吾谁与归?”表达了作者对现实中志同道合者难觅的失望之情。 D.【丙】文中晏殊“大惧”“怒责之”等行径并不符合【乙】文所阐述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仁人”情怀。 5.联系上下文理解【甲】诗中加点的“尔”指代的是(1) ,【乙】文中加点的“斯人”指代的是(2) ,【丙】文中加点的“斯人”指代的是(3) 。 6.【甲】诗和【乙】文作者对人生共同的态度是(1) ,【乙】文中范仲淹提出了“(2) , ”的政治抱负。这政治抱负在【丙】文中的具体表现是(3) ;宁肯得罪权贵,也要上书直言,不献媚于章献太后;(4) 。 二、现代文(35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16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有实力的人,往往不动声色 ①我们身边总是不乏这样一类人,他们表面如湖水般宁静致远,内心却似大海般波澜壮阔;他们在人群中仿佛置身事外,但那双深邃的双眸早已将一切了然于心。他们往往不动声色,似一位寡淡的看客,自然而不矫饰,低调而不张扬。 ②所调“高处不胜寒”,强者总会给人一种距离感。他们看上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