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0286506

小学道德与法治道法四年级下册4.10我们当地的风俗教学设计(第二课时,表格式)

日期:2024-06-10 科目:政治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60次 大小:70465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小学,风俗,格式,课时,第二,教学设计
  • cover
四年级教研组 道德与法治 学科教学设计 单元、学习主题 感受家乡文化 关心家乡发展 单元核心素养 了解和感受家乡的发展变化 学业要求 了解当地的节日风俗 主备教师 审核教师 课时教学设计 课 题(二级课题) 我们当地的风俗 课 型 新授 课 时 2 备课时间 4月23日 教学内容解析 本课编写依据是《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主题四“我们的社区生活”第10条“了解本地区的民风、民俗和文化活动,体会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能够识别不良的社会风气,不参与迷信活动”。 风俗是社会生活的重要方面,对人们生活有重要影响。通过关注当地的风俗,不仅可以引导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当地人们的生活特点,从中体会风俗对当地人们生活的积极与消极影响,也可以从家乡这一生活领域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当前需要关注的重要教育主题。风俗,尤其是学生身边的风俗可以有效地拉近学生与传统文化之间的距离,同时很多风俗也蕴含了中华传统美德,因而风俗可以成为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切入点。 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的风俗也发生了演变。我们应理性看待风俗的演变,有些区俗不符合时代发展的需求,应该被淘汰:有些风俗蕴含了优秀的传统文化,不应被忘。因此,本课设定了第三个教学目标。本课由三个板块组成。第一个板块的话题是10课“风俗就在我身边”,旨在引导学生感受风俗与自己生活的密切关系,并探究这些风俗所蕴含的美好祝愿和传统美德,如爱幼和尊老。教材从与学生成长有关的风俗切入,然后聚焦学生比较熟悉的“十二生肖风俗”,最后重点讨论了身边的尊老风俗。 学习目标确定 1.懂得珍惜、保护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2.辨证认识中国传统风俗,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3.了解风俗的变迁和改革,学会对传统风俗加以正确判断,学会珍惜优良风俗。 重点与难点 辨证认识中国传统风俗,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懂得珍惜、保护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课前自主学习指导 了解中国有哪些传统文化并收集有关的风俗图片和故事。 关键问题解决 1、了解自己家乡的风俗演变。 2、感受一些落后风俗带来的危害。 3、珍惜、保护优良风俗。 学习评价设计 自我评价 小组评价 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三级备课活动一: 变革的风俗1.介绍:潮汕地区的“拜老爷”风俗 2.观点对对碰:不同人对潮汕“拜老爷”风俗的看法 说一说:从潮汕地区年轻人对拜老爷风俗转变的期盼,和视频中爷爷奶奶们对简化拜老爷习俗的看法 活动意图说明: 了解自己家乡的风俗演变。活动二:风俗的利害请通过翻阅图书、上网或者采访长辈等途径,调查一下自己所生活地区有那些需要淘汰或者加以变革的风俗?请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对于清明节当中这些人的祭祀方式,你有什么看法?你希望清明节人们通过怎样的方式进行祭祀?并向大家介绍吧!活动意图说明: 感受一些落后风俗带来的危害。活动三:解锁新型祭扫方式1、有的风俗不仅陈旧落后,还会带来许多严重的后果,对于这样的风俗习惯,我们应该加快淘汰或改革,让新风俗引领潮流。 2、清明时节扫墓祭祖、感念祖恩、激励后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风俗。清明时节悼念革命先烈,也是小学生的常规活动。说一说你们开展过哪些文明祭扫活动。 1、烈士陵园扫墓 2、革命先烈故事会 3、抄写红色诗 4、清明诗歌朗诵活动意图说明: 提高辨证思考的能力。活动四:开重阳诗会(1)重阳节定为“老人节”、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些措施对保护重阳风俗的意义。 (2)你的家乡重阳节是怎么过的呢? (3)从古至今,有很多以“重阳”为主题的诗词歌赋。大家分头收集 1、重阳节的习俗包括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和插茱萸等。 2、重阳节的古诗词包括: 李白的《九月十日即事》。昨日登高罢,今朝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