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0291571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登飞来峰》课件(共38张PPT)

日期:2024-06-01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52次 大小:6068685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2023,PPT,38张,课件,古代诗歌五首——登飞来峰,21课
  • cover
(课件网) 登飞来峰 学习 目 标 (一) 了解有关王安石的文学常识。 (二)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注意节奏和韵律,并能背诵、默写全诗。 (三) 整体感知诗意,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理解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自古以来,无数文人墨客喜欢登高抒怀,上节课我们欣赏了《望岳》,了解到杜甫登上巍峨的泰山,表达了不怕困难,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现在,我们欣赏一下北宋时期伟大的诗人、政治家王安石的一首诗———《登飞来峰》,探究一下他登上高山以后,会有怎样的情怀呢? 新课导入 《登飞来峰》 任务一:知作者、明背景 【王安石】(1021—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走近作者 唐宋八大家: 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欧阳修 【王安石】还是改革家,当过宰相,在神宗皇帝支持下实行改革,历史上叫做“王安石变法”。其政治变法对宋初社会经济具有很深的影响,被列宁誉为是“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 走近作者 写作背景 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夏,王安石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诗人只有30岁,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一抒胸臆,寄托壮怀,可看作实行新法的前奏。 任务二:积累字词,指导朗读 初读诗歌 朗读诗歌,读准字音,注意节奏,读出感情。 1.读准下面字音。 浮云( ) 自缘( ) yuán fú 初读诗歌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2.听诗歌朗读录音,用“/”划分节奏。 初读诗歌 朗读诗歌,读准字音,注意节奏,读出感情。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任务三:认真朗读,整体感知 飞来峰: 登飞来峰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传说此山是从琅琊东武飞来的,因此得飞来山之名。 千寻塔: 很高很高的塔。寻,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塔:指应天塔。 闻说: 听说,听到。 不畏: 不怕。 自缘: 只因为。 眼: 视线。 整体感知 飞来峰顶耸立着千寻的高塔, 登飞来峰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只缘身在最高层。 听说鸡鸣时能看见朝阳升起。 不怕浮云遮住远望的视线, 只因为我身在塔的最高层。 大意: 整体感知 王安石登高望远,他看到了哪些景物? 奇峰 高塔 旭日 浮云 任务四:深层探究 夸张,写出了峰上古塔之高,写出了自己的立足点之高。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细读感悟 ①“浮云”二字既是实写也是比喻,用来比喻当时的保守势力,反映了诗人对他们的蔑视。“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②这两句议论与写景巧妙结合,使抽象的哲理有了具体生动的感觉,它告诉我们: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 ①②句写飞来峰塔的形象 说说这首诗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③④句写登飞来峰塔的感想 (描写景物———充满生机) (抒发情———踌躇满志) 这首诗表达了王安石对保守势力的蔑视,以及要进入最高统治层,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王安石有怎样的政治抱负呢?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与《登飞来峰》两首诗结尾两句的含义及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比较阅读 相同点:都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难、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不同点:《望岳》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和豪迈气概。《登飞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