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0293777

江西省上饶市广丰丰溪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5月测试卷(含答案)

日期:2024-06-10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67次 大小:310428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江西省,语文,答案,试卷,5月,学期
  • cover
江西省上饶市广丰丰溪中学2023-2024学年下学期高一语文5月测试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在古代中国,人们普遍认为宇宙是生成的,逐渐演化成为现在所呈现的形状。古代的神话传说也反映出类似的思想萌芽。中华民族关于宇宙起源的神话,最著名的当属“盘古开天地”传说。三国时期徐整编撰的《三五历纪》一书中有记载:“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一万八千岁,天地开辟,清阳为天,浊阴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一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 与基督教文明的创世纪传说相比,盘古开天地传说的神创论色彩比较淡:导致天地开辟的因素是自然本身所蕴含的阴气和阳气,甚至盘古本身也有一个诞生成长的过程;宇宙的现状是宇宙长期演变的结果,这种演变是按照一定的速度进行的。 到了西汉,事情有了转机。《淮南子·天文训》指出宇宙初始是一团混沌不分的气,这团气产生了时间和空间,这导致阴阳二气的分离。阳气轻清,飞扬上升而为天;阴气重浊,凝结聚滞而成地。阴阳二气的推移运动,造成四季往复,万物衍生。显然,在《淮南子》的作者看来,阴阳二气性质上的差异是宇宙生成演化的根本动力。至此,中国古代的宇宙演化理论进入了它的第二个发展阶段———理论的繁荣阶段。 在汉代的宇宙演化理论中,东汉张衡的学说值得一提。他在《灵宪》一文中提出“天成于外,地定于内。天体于阳,故圆以动;地体于阴,故平以静。”在这里,张衡描绘的宇宙演化的最后格局与《淮南子》中天在上、地在下的天地关系截然不同。之所以如此,与当时天文界存在着的浑盖之争有密切的关系。 但是,既然阳气轻清,理应上扬,它为什么不上浮形成天,而是要包在地外?对此,在张衡的理论中找不出合理的答案来,这就形成了一对新的矛盾。汉代宇宙演化理论全面繁荣的景象,到张衡这里戛然而止。 中国古代宇宙演化理论的成熟是以南宋朱熹学说的问世为标志的。他不再从阴阳二气的性质出发,而是从其运行角度出发,用习见的旋涡现象比拟宇宙演化,合理地说明了浑天格局的形成原因。该学说对后世影响很大,甚至对欧洲的思想界也产生了某种影响。 (摘编自江晓原《科学史十五讲》) 材料二: 在古代社会,神话传说最容易与天文学发生联系,“女娲补天”就是一例。《淮南子·览冥训》中记载:“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 女娲炼石补天反映了当时天文学界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固体天壳观念。苍天既然能产生裂隙,该裂隙能用固体的五色石来修补,说明天本身一定是固体的。在中国古代的宇宙结构学说中,有像宣夜说那样,主张天没有质地,纯粹是气组成的。但在天文学家那里,这样的观点从来就没有被认可过。原因在于,当人们仰视天象时,会看到恒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围绕大地旋转,彼此之间的距离永远保持不变,古人无地球自转之说,除了认为天是固体的、恒星镶嵌于其上之外,没有别的方法可以解释这种现象。这里我们看到,古人在构思神话时,是如何受到他们所拥有的科学知识的影响的。 “断鳌足以立四极”的说法,更多地是借重于盖天说,因为盖天说的天上地下模式为人神分离提供了理想的依据。若采用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