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0304931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登飞来峰》课件(共21张ppt)

日期:2024-06-01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46次 大小:362605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21课,古代诗歌五首——登飞来峰,课件,21张,ppt
  • cover
(课件网) 登飞来峰 王安石 学习目标 1、背诵并默写全诗。(重点) 2、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理解诗中蕴含的道理。(难点) 一、新课导入 在浩瀚的中国古诗词文库里,有大漠孤烟的塞北,有杏花春雨的江南,从山水田园的牧歌,有金戈铁马的阳关,今天我们来到杭州的飞来峰上,看看北宋诗人王安石会写下怎样壮丽的诗篇? 飞来峰又名"灵鹫峰",在今杭州西湖灵隐寺附近,有"东南第一山"、"武林第一峰"等多种称呼,为西湖"八大景"之一。 二、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老人,北宋大政治家,当过宰相,在神宗皇帝支持下实行改革,历史上叫做“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又是文学家,诗和散文都写得很好。他十分注重修辞,据说,他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经过几十次修改才选定“绿”字,千百年来传为美谈。 资料链接 1050年夏,王安石在浙江鄞县(今宁波)任知县,任职期满后回江西临川老家时,路过杭州,登上飞来峰塔顶,面对眼前广阔的视野,想到鸡鸣见日升的情景,心中不免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诗。这一年他正好三十岁。 三、诵读文本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四、理解诗意 寻: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 千寻:形容塔很高。 闻说:听说。 畏:害怕。 遮:遮挡,遮住。 缘:因为、由于。 译文: 高高的飞来峰上耸立着千丈高塔, 听说每当清晨雄鸡报晓的时候,在塔上就可以看到红日初升。 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 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在最高层。 五、赏析探究 1、飞来山上千寻塔 首句概括峰和塔的高度。 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极言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 2、闻说鸡鸣见日升 虚写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既渲染塔之高,又表现出诗人朝气蓬勃、胸怀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 3、不畏浮云遮望眼 “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浮云”在古代诗歌中常用来借代奸邪小人。此处的浮云一语双关,既指眼前飘浮的云,也指保守势力。 4、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写登飞来峰的感想。表面看是即景说理,其实是用典来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变法革新的政法理想、远大报负和大无畏的精神。 此两名与“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有异曲同工之妙。 飞来山上千寻塔, 极言其高(夸张) 闻说鸡鸣见日升。 (衬托塔身高耸) 虚 不畏浮云遮望眼, 登得高望得远 自缘身在最高层。 (语意双关) 写景 议论 实 果 因 借 景 说 理 主旨:这首诗表达了不畏艰险、自信向上的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哲理: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 六、课堂练习 1、对王安石的《登飞来峰》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畏”显示出作者的自信,表达了作者不怕一切邪恶势力阻挠的豪情壮志。 B.“浮云”指眼前的困难、障碍,比喻阻挠变法的小人或一切阻碍历史前进的势力。 C.诗人登高远望,似觉天地万物皆可尽收眼底,“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 D.这首诗借景说理,语意双关,既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雄心壮志,又表现出作者归隐山野的矛盾心理。 D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句概括峰和塔的高度。古代常以八尺为一寻,“千寻塔”,极言塔的高峻。 B.第二句写在晨鸡报晓时分,便可以看到旭日东升,进一步渲染塔之高。 C.第三句用典来直抒胸臆,“浮云”在古代诗歌中,往往用来借代品德高尚的人。 D.这首诗是登高抒怀之作,诗人登上飞来峰,触景生情,抒发豪情壮志。 C 3.王安石的《登飞来峰》中表现了诗人锐意进取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