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030519

川教版历史七上第20课 汉字的演变(27张PPT+2份视频素材)(3份打包)

日期:2025-10-13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11次 大小:1303513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3份,素材,视频,PPT+2,27张,演变
    (课件网) 第20课 汉字的演变 我们天天书写汉字,天天阅读用汉字排印的书报,但你知道汉字形成和发展的历史 吗?知道汉字有哪几种字体吗?知道商朝的国家“档案”用什么文字书写、秦始皇用什么文字批阅奏章公文吗? 灰陶尊和上面刻画的符号 (山东泰安大汶口遗址出土) 我国文字起源很早。很多学者认为,原始陶器上的刻画符号可能就是原始的文字。 陶器上刻画符号表 (二里头遗址出土) 1.甲骨文 1.用铜钻在甲骨上钻出深而圆的孔; 2.在钻孔的一侧凿出枣核形的槽; 3.用燃炽的木枝或金属在钻凿处灼烧,甲骨就会爆裂,出现兆纹———卜”形裂纹; 4.根据兆纹判断吉凶,把卜辞刻在兆纹附近。 钻凿卜骨的工具 1 2 3 4   商朝时,人们把文字刻写在龟甲 兽骨上,这种文字叫做甲骨文。 “众人协田”牛骨刻辞   这块牛骨在河南安阳殷墟 出土。   上面刻有“(王)大令众 人曰:协田,其受年?十一 月。”卜辞。   意思是商王命令众人(农 业奴隶)在田地上集体耕作, 反映了商代农业生产的情况。 商代狩猎甲骨文   这是一块完整的牛胛骨。牛骨长32.2厘米,宽19.8厘米,正面刻辞4条,背面2条,共160余字,字内填朱。   刻辞所记内容为商王武丁狩猎、祭祖和当时的天象。   这片刻辞巨大完整,是研究商代社会历史和天文气象的重要资料。 商王征伐牛骨刻辞   刻辞记载着商王征伐鬼方(一个 方国)的内容。目前刻有“鬼方”的 甲骨仅有三片,这是其中之一。 刻干支表牛骨   长约22.5厘米,宽66.6厘米, 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牛骨上刻有 干支表。商代以干支记日,这种 方法延续到后代。 甲骨占卜 甲骨文的发现有什么意义? 第一、从文字史的角度看,它本身是比较成熟比较完备的文字,汉字是由它发展而来的。 第二、从史学的角度看,从这时起,我国历史进入有文字可考的“信史”阶段。从商朝开始,我国历史有了可靠的文字记载。甲骨上的卜辞为我们研究商代历史提供了宝贵资料。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渔  家  乐  舟  来  去 生  鱼  酒  归  莫  问 方  出  射  鹿  月  明 古  人  而  自  鸡  不 学  川  朋  为  今  用 洋  中  百  花  齐  放 鸟  山  幽  门  老  西 陈  出  新  东  雨  又 甲骨文与现汉字对照 司母戊鼎   商朝的一些青铜器上,铸有文字。著名的司母戊鼎就是因鼎上铸有“司母戊”三字而得名。这种文字叫做金文(铭文、钟鼎文)。   司母戊鼎:商朝 后期制造。立耳,长 方形大鼎,用作炊食 具或祭祀时放祭品的 礼器。   1939年在河南省 安阳市侯家庄武官村 出土。   鼎重832.84公斤, 高1.33米,口长1.1米, 口宽0.79米,壁厚0.06米。腹内壁有“司母戊”铭文,故名。鼎外壁铸有云雷纹、虎纹、人头纹、夔纹等,并组成精美整体图案。   司母戊鼎是我国也是世界上已知的最重和最大的一件青铜器。该鼎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2.金文   毛公鼎铸于西周宣王时,陕西岐山出土。鼎高53.8厘米,口径47.9厘米,重34.705公斤。腹内铸有铭文32行、497字,是现存铭文最多的青铜器。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毛公鼎及铭文   大盂鼎,三足圆鼎,西周康王 时制器,清道光初年出土于陕西岐 山县。鼎高101.9厘米,立耳、鼓 腹、三柱足,以饕餮纹为主要纹饰。 鼎腹内壁有铭文十九行二百九十一 字,记载周康王册命贵族盂的史实。   铭文载康王向盂叙述周文王、周武王的立国经验,认为他们得以卓越的业绩立国,主要是由于其臣属从不酗[xù]酒,每逢祭祀认真、恭敬,而商王亡国在于沉迷于酒。由此告诫盂要效法祖先,忠心辅佐王室,并赐盂命服、车马、酒与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