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0306417

2024年湖北省黄石市阳新县部分学校中考二模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日期:2024-06-11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试卷 查看:92次 大小:3734899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2024年,历史,解析,原卷版,试题,二模
    2024年湖北省阳新县部分学校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测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长江流域的良渚文化、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以及黄河中下游地区的龙山文化遗址都出土了大量玉器,这些玉器不仅雕琢细腻,而且有很多相似之处。这反映了( ) A. 农耕技术趋于成熟 B. 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C. 早期国家已经建立 D. 华夏认同观念形成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题干“都出土了大量玉器,这些玉器不仅雕琢细腻,而且有很多相似之处”可知,我国不同地区的文化遗址中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并有很多相似,这反映中国早期文明呈现多元一体特征,B项正确;精美的玉器与“农业技术”无关,排除A项;早期国家是指夏商周时期,题干材料没有涉及早期国家,排除C项;材料反映中国早期文明呈现多元一体特征,没有涉及“华夏认同观念形成”,排除D项。故选B项。 2. 2024年春晚《山河诗长安》献上了一场诗词盛宴。“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照进金樽里”从侧面反映了( ) A. 隋朝科举制度开启了后世文化的繁荣 B. 科举制度的兴盛,使得文人受朝廷重用 C. 大唐盛世繁华的景象 D. 宋朝商品经济的繁荣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照进金樽里””及所学知识可知,隋炀帝创立科举制,唐朝发展了科举制,推动了唐朝诗歌的繁荣,A项正确;材料无法看出文人是否收到朝廷重视,排除B项;材料只能看出唐诗的繁荣,与大唐盛世繁华无关,排除C项;宋朝商品经济的繁荣,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3. 从明朝后期到清朝前期,欧洲传教士在中国介绍西方科技知识的同时,也用拉丁文翻译了“四书”“五经”等著作。18世纪的多位欧洲启蒙思想家曾从这些译本中汲取思想因素。这一史实反映了明清时期( ) A. 封建文化走向衰落 B. 我国科技落后于西方 C. 政府坚持闭关政策 D. 文明交往具有双向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欧洲传教士在中国介绍西方科技知识的同时,也用拉丁文翻译了‘四书’‘五经’等著作。18世纪的多位欧洲启蒙思想家曾从这些译本中汲取思想因素。”和所学知识可知,传教士将西方文化传入中国,同时将中国的文化传入欧洲,反映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是一个双向作用的过程,D项正确;材料旨在说明东西方文化互相借鉴互相交流,并未封建文化走向衰落,排除A项;材料信息不能说明我国科技落后于西方,排除B项;政府坚持闭关政策与题意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4. 1865年,京师同文馆举行了第一次翻译大型考试,考试内容以洋文为主,并增加了文学翻译和口语会话,其中翻译考试注重综合性以及时事性,学生需要了解国家大事并且掌握相关翻译理论知识才可以通过翻译考试。这反映了( ) A. “师夷长技”成为社会的共识 B. 学习西方的时代诉求 C. 学堂选官引发教育的根本变革 D. 变革制度的社会潮流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京师同文馆举行了第一次翻译大型考试,考试内容以洋文为主,并增加了文学翻译和口语会话,其中翻译考试注重综合性以及时事性”,表明学习的内容增加了学习西方言语的内容和考察社会实事,反映了在西方列强的侵略下,清政府寻求向西方学习的救国之路,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国人对京师同文馆设立的态度,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中国教育体系的整体性变化,排除C项;材料涉及的是教育领域的新变化,未涉及政治制度的变化,排除D项。故选B项。 5.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以上诗句分别出自戚继光和林则徐,体现了他们( ) A. 揭竿而起、反抗暴政的抗争精神 B. 鞠躬纯粹、死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