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0306534

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高考适应性演练(三)历史试题(原卷版 解析版)

日期:2024-06-26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96次 大小:385050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湖南省,适应性,解析,原卷版,试题,历史
    长沙市一中2024届高考适应性演练(三)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下表是截至2019年,二里头遗址出土粮食颗粒及折合重量情况统计表。据此分析,二里头文化( ) 稻米 粟米 黍米 浮选颗粒数 14768 13883 2248 颗粒数占比 47.8% 44.9% 7.3% 折合重量(克) 236.288 27.766 15.736 A. 已经具备了国家初始形态 B. 居民从长江流域迁徙而来 C. 印证了南稻北粟的农业格局 D. 水稻是其居民重要粮食来源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夏朝(中国古代)。根据表格数据可知,浮选颗粒中稻米和粟米的颗粒数虽然接近,但是折合成重量以后,稻米的重量明显高于粟米,这说明二里头文化中稻米是重要的粮食来源,D项正确;材料只能说明二里头文化的农业发展情况,不能说明其已经具备国家初始形态,排除A项;二里头遗址中发现大量稻米,只能说明其与长江流域文化有密切交流,不能证明其居民是从长江流域迁徙而来,排除B项;根据材料可知,二里头文化中水稻无论从浮选颗粒数还是折合重量上看超过其他农作物,而二里头文化位于黄河流域,这与南稻北粟的农业格局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2. 汉文帝致匈奴书称“先帝制,长城以北引弓之国受令单于,长城以内冠带之室朕亦制之”,约定“匈奴无入塞,汉无出塞”,长城成为双方共同认定的边界。这表明,西汉( ) A. 限制同域外的交流交往 B. 华夷秩序观念已经出现 C. 与匈奴的关系逐渐缓和 D. 对边疆地区进行了开发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中国)。由材料可知,汉文帝对匈奴提出以长城作为双方的边界,约定“匈奴无入塞,汉无出塞”,说明这一时期华夷秩序的观念已经对统治者的决策产生了影响,由此可推知华夷秩序观念已经出现,B项正确;长城成为双方共同认定的边界并不会限制双方的交流交往,排除A项;确定双方边界并不一定能缓和双方的关系,且汉武帝时期汉匈关系逐渐恶化,排除C项;材料仅体现双方边界的设立,并没有涉及对边疆地区的开发,排除D项。故选B项。 3. 贞观四年(公元630年)二月,一份捷报(唐朝名将李靖亲率三千骁骑大破东突厥,并生俘其王)送达长安,唐太宗览毕大喜,召集宗室、勋贵、大臣饮宴庆祝。宴会上,久不露面的太上皇李渊亲自弹起琵琶,唐太宗起舞助兴,共同欢庆唐军大捷。据此可知( ) A. 唐初君臣之间等级秩序并不森严 B. 农耕民族也能训练出优秀的骑兵 C. 唐太宗为立军威高调举办祝捷宴 D. 当时铁血尚武与奔放的时代风貌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唐朝。由材料“李靖亲率三千骁骑大破东突厥,并生俘其王”“久不露面的太上皇李渊亲自弹起琵琶,唐太宗起舞助兴”可知,太上皇与皇帝不拘泥于身份,亲自奏乐起舞庆祝大捷,体现了当时铁血尚武与奔放的时代风貌,D项正确;皇帝与太上皇为庆祝大捷亲自奏乐起舞,君臣同乐,这不能代表当时的君臣等级秩序并不森严,排除A项;“优秀的骑兵”并非材料强调的重点,排除B项;唐太宗高调举办宴会是为了庆祝唐军大捷,而非为了“立军威”,排除C项。故选D项。 4. 1169年,朱熹在崇安县开耀乡五夫里创建社仓,取得良好效果。社仓在后来的推广过程中得到朱熹门人和同道的大力支持。当时,富人是地方备荒仓的重要资助者和参与者,而寺僧也在仓储的管理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这反映出宋代( ) A. 乡村粮食安全得到保障 B. 理学正统地位不断巩固 C. 基层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