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031276

人教新课标(标准实验版) 必修二 第一单元 故都的秋 课件

日期:2024-05-15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39次 大小:1700434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人教,新课标,标准,实验,必修,第一
  • cover
课件24张PPT。教学目标1.梳理文脉,了解作者缘情写景 的表现手法; 2.把握文意,感受文章借秋寄意 的情感内涵。 在北平,春夏秋的三季,是连成一片;一年之中,仿佛只有一段寒冷的时期,和一段比较得温暖的时期相对立。由春到夏,是短短的一瞬间,自夏到秋,也只觉得是过了一次午睡,就有点儿凉冷起来了。因此,北方的秋季也特别的觉得长,而秋天的回味,也更觉得比别处来得浓厚。前两年,因去北戴河回来,我曾在北平过过一个秋,在那时候,已经写过一篇《故都的秋》,对这北平的秋季颂赞过了一道了,所以在这里不想再来重复;可是北平近郊的秋色,实在也正像是一册百读不厌的奇书,使你愈翻愈会感到兴趣。 学习导入 秋高气爽,风日晴和的早晨,你且骑着一匹驴子,上西山八大处或玉泉山碧云寺去走走看;山上的红柿,远处的烟树人家,郊野里的芦苇黍稷,以及在驴背上驮着生果进城来卖的农户佃家,包管你看一个月也不会看厌。春秋两季,本来是到处都好的,但是北方的秋空,看起来似乎更高一点,北方的空气,吸起来似乎更干燥健全一点。而那一种草木摇落,金风肃杀之感,在北方似乎也更觉得要严肃、凄凉、沉静得多。 你若不信,你且去西山脚下,农民的家里或古寺的殿前,自阴历八月至十月下旬,去住它三个月看看。古人的“悲哉秋之为气”以及“胡笳互动,牧马悲鸣”的那一种哀感,在南方是不大感觉得到的,但在北平,尤其是在郊外,你真会得感至极而涕零,思千里兮命驾。所以我说,北平的秋,才是真正的秋。 摘自郁达夫《北平的四季》 1936年5月【注】宋玉《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李陵《答苏武书》:“凉秋九月,塞外草衰,夜不能寐,侧耳远听。”清人王夫之《姜斋文集》“幸旷古兮良夜,轻千里兮命驾。” 字词积累混沌hùndùn:无知无觉状。 一椽chuán:一栋。椽,椽子。 落寞:寂寞、冷落。 歧qí韵:不相符合的读音。 颓废:意志消沉,精神委靡。 萧索:缺乏生机;不热闹。 秋士:指到了晚年仍不得志的知识分子。 廿niàn:二十。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现代作家。浙江富阳人,生于书香家庭,3岁丧父,幼年贫困而发愤读书。1912年入之江大学预科,因参加学潮被开除。1913年赴日本留学,涉猎外国文学。1921年与郭沫若等发起成立“创造社”,同年7月第一部小说集《沉沦》问世。1922年自东京帝国大学毕业归国。1923年至1926年先后在北京大学、广东大学等处任教。1926年底返沪主编《创造月刊》。1930年参与发起成立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3年移居杭州,写了不少山水游记。抗战爆发,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后流亡苏门答腊,化名赵廉做抗日工作。1945年9月在苏门答腊失踪。 郁达夫的作品文笔优美,抒情浓烈,风格清新,有那个时代的感伤情调。主要作品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出奔》等,在不同程度上,揭示了社会罪恶,表露了内心苦闷。 郁达夫从1933年由沪迁杭,闲居独处,在游历山水中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这段时间,作者写的多是“静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学”。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辗转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并写下散文《故都的秋》。故都的秋读北国的秋 清 静 悲凉(文眼) 比较秋 江南的秋 慢 淡 混沌(反衬) 忆秋景 北国的印象 赏秋意 北国的院子 察秋迹 北国的槐树 听秋声 北国的鸣蝉 品尝秋 感秋韵 北国的凉雨 话秋果 北国的果树 明秋情 中外的诗文 南国的秋 黄酒 稀饭 鲈鱼 黄犬 比较秋 北国的秋 白干 馍馍 大蟹 骆驼文章思路阅读探究 故都的秋的总印象是清、静、悲凉,这又是文眼和文章的感情线索,写景说事都紧扣这一感情线索展开。本文写景,将自然风物的客观色彩与作者内心的主观色彩,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结构上以“北国的秋”为主轴,兼及南国之秋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