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031280

人教新课标(标准实验版) 必修二 第三单元 8 兰亭集序课件

日期:2024-05-14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38次 大小:1480793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人教,新课标,标准,实验,必修,第三
  • cover
课件41张PPT。集序王羲之1.理解作品小中见大、借题发挥 的思想内涵; 2.感受文章叙议结合、骈散并行 的语言特色。 教学目的注音释义癸ɡuǐ:天干的第十位。 禊xì事:一种洗濯祈福的祭祀。 会稽kuàijī:郡名。 激湍tuān:流势急的水。 流觞shānɡ:盛酒的杯顺流而下,人取而饮。 曾zēnɡ:乃,竟。 契qì:符契;竹木刻成,分成两半,可为凭验。 殇shānɡ:未成年死去的人。 感慨系xì之:感慨随着产生;系,附着。字词积累群贤毕至 形作名,贤才。 少长咸集 形作名,年轻的人, 年长的人。 映带左右 名作动,环绕。 一觞一咏 名作动,饮酒。 引以为流觞曲水 动作使动,使…流。 所以游目骋怀 动作使动,使…舒展、放开。 曾不知老之将至 形作名,老年。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数作意动,把…看作一样 齐彭殇为妄作 形作意动,把…看作相等。词类活用 仲尼曰:“死生亦大矣,而不得与之变;虽天地覆坠,亦将不与之遗;审乎无假而不与物迁,命物之化而守其宗也。”(《庄子?德充符》) 大意是,死生是天地间的大事,人不会随着受它的影响;即使天翻地覆,也不会随天地塌陷而迷失。他守住天道,不随补充解释外物而变化;任凭外物变化,他只守着道的根本。死生亦大矣 庄子曰:“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大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既已为一矣,且得有言乎?”(《庄子?齐物论》) 大意是,天下万物本来无,与无相比,秋毫为大;天下万物本一体,泰山只是其中一点,算是很小。万物都要死去,殇子寿命就长了;万物生生不息,彭祖也是短命。天地和我们同生于无,万物和我们都为一个整体,既然是一体,还有什么可说的呢?一死生、齐彭殇 兰亭集序,实则兰亭集会赋诗其事的总述。 兰亭诗的内容,或抒写山水游赏之乐,或由山水抒发玄理。写游赏的乐趣,包括山水之美、酒友之乐、诗赋之雅,中心内容是在美好的自然与人文环境中得到审美愉悦。学习导入 如王羲之:“虽无丝与竹,玄泉有清声。虽无啸与歌,咏言有馀馨。”孙统:“时禽吟长涧,万籁吹连峰。”进而写在山水陶冶中忘记忧愁。如王玄之:“松竹挺岩崖,幽涧激清流。萧散肆情志,酣畅豁滞忧。”王徵之:“散怀山水,萧然忘羁。”在山水游览中体认玄理的作品,如王羲之:“仰视碧天际,俯瞰绿水滨。寂阒无涯观,寓目理自陈。”从山水中感悟到大自然生生不息的力量。谢安:“万殊混一理,安复觉彭殇。”则是表现万物浑一,莫辨彭殇的思考。 兰亭诗 王羲之 仰视碧天际,俯瞰渌水滨。 寂阒无涯观,寓目理自陈。 大哉造化工,万殊莫不均。 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 兰亭诗以及集序标志着文人已开始留意于山水审美,并从山水中体悟玄理。这种尝试预示着山水诗文的兴起。兰亭雅集对中国文人生活情趣有重大影响,同时对文学流派的形成也有着推动作用。作者 王羲之(321~379),东晋书法家。原籍琅琊人(山东临沂),世居会稽山阴(浙江绍兴)。王羲之出身于两晋名门望族,祖父王正为尚书郎,父亲王旷为淮南太守,伯父王导是东晋丞相,另一伯父王敦是东晋军事统帅。朝廷召王羲之为侍中、吏部尚书,辞不就。后任右军将军、会稽内史等职,世称“王右军”。 王羲之早年从卫夫人学书法,后博采众长,草书师法张芝,正书得力于钟繇。“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王羲之的行、草最能体现雄逸流动的艺术美。后世誉之为“书圣”。 魏晋社会动荡,战乱频仍,人生无常。文人或关心人生,或逃避现实,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多是对民生疾苦的关怀和对廊清天下的盼望,悲天悯人的情怀和建功立业的抱负互见,呈现出慷慨悲凉的色彩。这种审美趋向,影响了魏晋文学创作的整个历史时期。背景 魏晋人每于三月初三,到水边洗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