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全国普通高考模拟考试 语 文 试 题 2024.05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5题。 材料一: “天人合一”思想博大精深,是中国古代文化思想的核心,即视天道与人道、天与人、天性与人性是相类相通,可以达到本质上的统一与协调。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渊源,最早是由庄子阐述,后被汉代思想家、阴阳家董仲舒发展演变为“天人感应”论,首次明确提出“天人合一”观的是宋代哲学家张载,并由此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思想的主体。《庄子·齐物论》云“天地与我并存,万物与我为一”,是庄子“天人合一”的基本思想。董仲舒认为“天人之际,合而为一”,同样强调天人以类相合。张载提出“天地生万物,所受虽不同,皆无须臾之不惑,所谓性即天道也”。中国先贤们多有对“天人合一”思想的阐发,虽表述不尽相同,但在关于人与自然的合一观点上却有着惊人的一致性,即充分强调自然界和人类精神的和谐统一。从审美层面上来讲,它启示与人的至真、至善、至美,追求人与自然相互渗透、融合、完美合一的艺术境界。 中国传统吉祥图案是古代先民希冀生活幸福美满,专门为营造吉祥氛围而创造的装饰造型艺术。它源于远古图腾,始于商周,发展完善于宋元,鼎盛于明清,以求生、趋利、避害为主题,表达了人们驱除邪恶、灾害,追求吉祥、幸福,希望健康、长寿、兴旺、发达等美好愿望,蕴涵着中华民族永恒的精神内涵。吉祥图案是中国祈吉纳祥文化思想的物化形象,其与文化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也可以说吉祥图案本身就是一种文化。 “天人合一”作为中国古代美学观念的主导思想,渗透到传统吉祥图案设计的多方位、多层次中,如“鸳鸯戏水”“吉祥如意”“鹤寿延年”“年年有余”等,就充分显示了传统吉祥图案回归自然的题材美、意境美、造型美,营造出“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之美,体现了中国传统吉祥图案深厚的文化底蕴。新儒学代表人物徐复观先生说:“在世界古代各文化系统中,没有任何系统的文化,人与自然曾发生过像中国古代那样的亲和关系。”这种升华到哲学高度的人与自然的亲和关系,即“天人合一”的思想体系,是中华五千年传统文化的思想核心与精神实质,其对中国传统吉祥图案所体现出来的审美理念有着全面而深刻的影响。 (摘编自《“天人合一”的审美思想在中国传统吉祥图案中的体现》) 语文试题 第 1 页(共8页) 材料二: “天人合一”论认为,人与自然界是一个有机整体,人是整体中的一部分,但又是很特殊的一部分:人决不是自然界的主宰者、征服者、占有者,但人又有高贵之处,“人者万物之灵”,“天地之性人为贵”。人的高贵不在于别处,就在于负有一种特殊使命,完成自然界的“化育”之功。人人各有其性,但我人之性与他人之性,与万物之性是相通的,尽其性以尽人之性,尽人之性以尽物之性,使物物各遂其生,各顺其性,实现万物多样性的统一,使整个自然界生机盎然,充满生意,这就是人性的实现。 虽然“天人合一”对人性、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如何发挥“天人合一”在现代的意义,也是我们要进一步研究探索的。首先,老庄的绝圣弃智、摒弃文明、返璞归真的方式虽然可以消极地限制新的生态问题和环境污染的出现,但却无力解决已经存在的环境污染等问题,而且是以葬送人类文明进程为代价的。其次,儒家通过道德掌握世界的方式达到天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