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教鄂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地球 太阳 月亮》单元教学规划+课时教案+课时练习 教材版本 人教鄂教版 单元(或主题)名称 地球 太阳 月亮 单元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描述太阳表面的概况,知道太阳是一颗能够发光发热的恒星,并理解太阳的基本特点。 学生能够描述月球表面的概况,知道月球是围绕地球运转的一颗卫星,并了解月球在运动方式、体积大小、引力大小、表面特征等诸多方面与地球的不同。 学生应掌握地球、太阳和月亮之间的基本关系,理解它们如何共同影响地球上的环境和生态。 2. 过程与方法: 学生应通过查阅资料、观察实验、小组讨论等方式,获取并整理关于地球、太阳和月亮的科学知识。 学生应学会使用科学方法进行观察、测量和记录,例如通过小组测量,清楚表示太阳一天内高度的变化。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宇宙天文的探究兴趣,培养他们主动探索科学知识的精神。 使学生认识到科学进步需要永无止境的科学探究精神,以及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对待科学信息的批判性思维,能够对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并尝试对信息的可信度进行推断。 第12课《认识地球的形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了解地球是一个近似球体的天体。 学生能够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历史过程。 2. 过程与方法: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模拟实验等方式,收集证据,验证地球的形状。 学生能够学会使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发展探究能力和科学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需要人类不断地探索和发现。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理解地球是一个近似球体的概念。 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史过程。 2. 教学难点: 通过模拟实验等方式,让学生直观感受并理解地球的形状。 三、教学准备 地球仪模型 船只模型或图片 观察记录表 实验材料(如桌面、雨伞等) 三、教学过程 学习活动 设计意图 (一)情境导入 通过展示地球仪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地球的形状。 提问学生:你们认为地球是什么形状的?为什么? 简要介绍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史背景,引出课题。 (二)探究活动 观察现象:展示船只从远方驶来的图片或模型,让学生观察并描述现象(如先看到桅杆后看到船身)。 提出假设:引导学生根据观察现象提出假设———地球可能是球体。 模拟实验:利用桌面和雨伞进行模拟实验,让学生直观感受地球表面的曲率。 实验步骤:将船只模型在桌面上移动,观察视角变化;再将船只模型在撑开的雨伞上移动,观察视角变化。 记录与讨论:引导学生记录实验现象,并讨论这些现象如何支持或反驳他们的假设。 3. 知识讲解 讲解地球的形状:结合地球仪模型,向学生介绍地球是一个近似球体的天体。 介绍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史过程:从古代的天圆地方说到现代的航天观测,让学生了解人类是如何逐渐认识到地球的形状的。 4. 拓展延伸 展示宇航员在太空拍摄的地球照片,让学生感受地球的美丽与壮观。 引导学生思考: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对地球的认识还会有什么新的发现? (四)知识总结 总结本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地球是一个近似球体的概念。 鼓励学生保持好奇心和探究精神,继续探索地球的奥秘。 四、作业设计 (一)、选择题 1. 地球的形状最接近哪种形状? A. 平面 B. 圆形 C. 椭圆形 D. 球形 2. 地球仪上的蓝色部分代表什么? A. 陆地 B. 海洋 C. 云层 D. 大气层 3. 下列哪个现象可以用来证明地球是圆的? A. 太阳的东升西落 B. 四季的变化 C. 先看到船帆后看到船身 D. 白天和黑夜的交替 (二)、填空题 1. 地球表面大约 _____% 是由海洋覆盖的。 2. 地球是在 _____轨道上围绕太阳运转。 3. 地球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