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0326280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

日期:2024-11-28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50次 大小:9953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2023,2024,学年,统编,语文,七年级
  • cover
《登幽州台歌》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与韵律,并熟读成诵。 2.把握诗歌内容,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理解诗歌中蕴含的哲理。 3.品味诗句,学习知人论世的评析方法,培养初步鉴赏诗歌的能力。 学习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与韵律,并熟读成诵。 2.把握诗歌内容,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理解诗歌中蕴含的哲理。 学习难点: 3.品味诗句,学习知人论世的评析方法,培养初步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孔子曰:“君子登高必赋。”因为登高,则可望远;望远,可致深思。许多文人墨客,借登高抒发郁结于胸的种种忧思,或是兴亡之叹,或是凌云壮志,或是思乡之感,或是人生哲理……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登幽州台歌》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体会他们的深沉情思。 二、教学过程 【资料补充】 作者简介 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zǐ)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唐代文学家。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他是唐代诗歌革新的先驱,对唐诗发展颇有影响。有《陈伯玉集》。 ◎背景链接 这首诗写于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当时,武则天命建安王武攸宜征伐契丹,陈子昂任右拾遗参谋军事。武攸宜缺乏谋略,军事失利,陈子昂屡次进言,不仅不被采纳,还被贬为军曹。在极度苦闷忧愤的情况下,陈子昂登上燕昭王为招贤纳士而建的幽州台,写下了这首《登幽州台歌》。 战国时期,燕昭王修筑幽州台招徕天下贤士,由此燕昭王成为明君圣主的代表,幽州台也成了明君圣主礼遇贤才的象征。此后,许多怀才不遇的文人,登上幽州台,凭古吊今,感怀时世。 第一学程:诵读经典,感受诗韵 主问题1.诵读诗歌内容。读准字音;读出语气;读懂古诗大意。 学法指导 第一步:自学 要求声音响亮,字正腔圆。可结合课文注释和相关工具书读准字音。 划分节奏,读出语气。 结合课下注释,读懂诗歌大意。 第三步:展学 1. 全班齐读诗歌,声音洪亮,表达清晰,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个体展示对诗歌的理解,其他同学认真倾听,积极补充质疑。 【设计意图】 本环节旨在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层层推进,营造氛围,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五言古诗的诗韵,让学生初步了解诗意,为后面理解诗人情志做铺垫。 【预设答案】 语气:本诗是一首古体诗,在句式方面,采取了长短参差的楚辞体句法。前两句每句五字,三个停顿,后两句每句六字,四个停顿。全篇前后句法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互相配合,增强了艺术感染力。朗读时注意每句的领字要读出延长音。 诗意:(在幽州台上我向历史长河的前端和后面望去,)向前看不到像燕昭王那样的贤君,向后望不到明主。想到天地广阔、宇宙永恒,不禁感到孤独寂寞,悲从中来,怅然泪下。 第二学程:知人论世,感悟诗情 前两句诗是从什么角度来写的?“古人”指谁?“来者”指谁?这两句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境遇? 后两句诗是从什么角度来写的?诗人为什么见此景而涕下? 诗中描绘了空旷辽阔的意境,诗人借此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人在这茫茫天地、悠悠岁月之间,对生命产生了什么思考?结合诗人的经历,体味诗中的哲理。 学法指导 第一步:自学 1.结合课文内容,依据问题提示结合资料补充,独立完成思考。 第二步:互学 1.有序交流:组长主持,组员有序有效交流,认真做好记录 2.归纳总结:组长总结,达成共识,做好分工,为展学做准备。 第三步:展学 1.声音洪亮,语言流畅,表达清晰。 2.各小组认真倾听,积极补充质疑。 【设计意图】 本环节旨在通过品析诗句,让学生体会诗中借景抒情的手法,以及诗歌中所蕴含的诗人的情感和志趣。知人论世方法的运用,有助于学生深刻地理解诗歌内涵。 【预设答案】 时间角度(前、后)。“古人”指古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