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0329339

第23课 马 说 习题课件 (共29张PPT)

日期:2024-06-2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54次 大小:629851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23课,习题,课件,29张,PPT
  • cover
(课件网) 第六单元 23* 马 说 新知预习 导学 23* 马 说 知识梳理 字音字形 1.给下列加点的字词注音。 祗辱( ) 骈死( ) 尽粟( ) 食马者( ) 槽枥( ) 才美不外见( ) zhǐ pián sù sì cáolì xiàn 通假字 2.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____”同“____”,意思是_____ 祗 衹 只、仅。 (2)才美不外见 “____”同“____”,意思是_____ 见 现 显现、表现。 (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____”同“____”,意思是_____ 食 饲 饲养,喂。 古今异义词 3.解释下列古今异义词。 (1)故虽有名马 古义:_____ 今义:_____ 即使。 虽然。 (2)一食或尽粟一石 古义:_____ 今义:_____ 有时。 或者。 (3)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古义:_____ 今义:_____ 指示代词,这样的。 对,正确。 (4)策之不以其道 古义:_____ 今义:_____ 方法 道路。 一词多义 4.解释下列加点的虚词。 (1) 策之不以其道 _____ 执策而临之 _____ 名词用作动词,用鞭子驱赶。 名词,马鞭。 名词,马鞭。 安求其能千里也 _____ 虽有千里之能 _____ 能够。 才能。 策 (2)能 一食或尽粟一石 _____ 食之不能尽其材 _____ 动词,吃。 同“饲”,动词,喂养。 (3)食 文言虚词 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虽有千里之能 _____ 马之千里者 _____ 策之不以其道 _____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_____ 助词,的。 定语后置的标志。 代词,代指千里马。 音节助词,不译。 (1)之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_____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_____ 连词,表转折,但是,却。 连词,表修饰。 不以千里称也 _____ 策之不以其道 _____ 把,用。 按照。 (2)而 (3)以 安求其能千里也 _____ 其真无马邪 _____ 其真不知马也 _____ 代词,代千里马。 语气词,表示加强诘问语气。 语气词,表推测。 (4)其 词类活用 6.解释下列活用的词语。 (1)一食或尽粟一石 尽:_____ (2)策之不以其道 策:_____ (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千里:_____ 形容词用作动词,吃完。 名词用作动词,用马鞭驱赶。 数量词用作动词,日行千里。 文学文化常识 7.韩愈(768—824),字_____,河阳(今河南孟州)人。唐代古文运 动的倡导者,“唐宋八大家”之一,与柳宗元并称“_____”,有《昌黎先 生集》传世。 退之 韩柳 8.说:跟现在的杂文大体近似,是议论文的一个分支。它可以记事,也 可以议论,最终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重点直击 导析 23* 马 说 1.文章主题 本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 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人才能充分发挥才能。全文 寄托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并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 了讽刺、针砭和控诉。 2.写作特点 (1)托物寓意。文章以托物寓意的写法,借助伯乐和千里马的传 说,将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将人才比作“千里马”,集中阐 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现象及原因,对统治者摧残和埋没人才的 现象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寓深刻思想于具体形象之中。 (2)中心突出。本文贯穿全文的是“不知马”这句话。文中连用十 一个“不”字,说明“不知”所造成的恶果,痛斥“食马者”的无知,由此推 导出全文的结句“其真不知马也”,点明了中心。 素养达标 导练 23* 马 说 基础巩固 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C A.不以千里称也(著称) B.祗辱于奴隶人之手(辱没) C.策之不以其道(道路) D.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通晓) (道:方法) 2.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B 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B.才/美不外见 C.一食/或/尽粟一石 D.其/真无马邪 (应为:才美/不外见)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