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0331213

安徽省安庆市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日期:2024-06-26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27次 大小:1627264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安徽省,历史,解析,原卷版,试题,考试
    安庆二中2023-2024 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历史试题 (满分: 100分 考试时间: 75分钟) 一、单选题(本题共15 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 据考古资料显示,在广东英德市牛栏洞、江西万年县仙人洞、湖南道县玉蟾岩等遗址出土了距今1万年左右的稻谷遗存。由此推知,这一时期( ) A. 村落推动早期农业产生 B. 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 C. 自然环境制约居住形式 D. 精耕细作生产模式开始出现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期(中国)。根据材料“据考古资料显示,在广东英德市牛栏洞、江西万年县仙人洞、湖南道县玉蟾岩等遗址出土了距今1万年左右的稻谷遗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距今1万年前,中国的早期人类已经会人工栽培粮食,原始农业得到发展,先民已成为食物生产者,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B项正确;本题主旨为“原始农业”,而“村落推动早期农业”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自然环境制约居住形式”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精耕细作生产模式开始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2. 如图为学者估算的公元200年至1851年中国人口数量变化示意图。以下关于人口变化原因的相关解释较为准确的是( ) A. ①阶段是生产组织变革的结果 B. ②阶段是国家分裂动荡所致 C. ③阶段得益于世界联系的加强 D. ④阶段根源于赋税制度改革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图示可以看出,③阶段位于1500-1600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的推动下,世界联系加强,物种的交流给我国带来了高产农作物,养活了更多人口,C项正确;①阶段出现在公元200-600年,处于汉魏时期,仍是以小农经济为主,生产组织并未有变革,排除A项;②阶段人口下降是朝代更替伴随的战争导致的,排除B项;④阶段处于1700年后,处于清朝时期,人口上升的原因受政治环境、经济发展的影响,赋税制度改革不是根源,排除D项。故选C项。 3. 19世纪70—80年代,美国商人斯威夫特创办了肉类加工厂,把屠宰和包装分成几道独立工序,利用传送带进行流水作业,并雇佣工程师设计冷冻车厢,以便长途运输鲜肉。他还陆续开办工厂,利用肉类加工厂的下脚料生产肥料、肥皂和甘油等。斯威夫特的经营模式( ) ①体现了产业分工不断细化 ②得益于铁路交通业的发展 ③成为近代机械生产开端 ④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了范本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把屠宰和包装分成几道独立工序,利用传送带进行流水作业”体现了产业分工的不断细化,①正确;“并雇佣工程师设计冷冻车厢,以便长途运输鲜肉”说明当时铁路运输业得到发展,能够长距离的运输货物,②正确;通过材料无法证实斯威夫特创办的肉类加工厂是近代机械生产的开端,而且肉类加工本身不属于机械生产,也不属于现代农业,③④错误。根据以上分析可知,A项正确,排除B、C、D项。故选A项。 4. 汉代的夫余文化遗存(在今吉林省)榆树老河深遗址中,出土了铁27件、铁凿4件、铁镭8件、铁镰13件,铁制农业生产工具在老河深大、中、小型墓中均有出土。经学者比对,这些铁制农具与汉代中原地区的农具完全相同。这表明汉代( ) A. 农耕生产区域的扩展 B. 铁犁牛耕的广泛使用 C. 存在大地主田庄生产 D. 跨区域长途贸易兴盛 【答案】A 【解析】 【详解】吉林榆树位于东北地区,铁制农业生产工具在老河深大、中、小型墓中均有出土。经学者比对,这些铁制农具与汉代中原地区的农具完全相同,说明汉代中原地区的农耕生产方式扩展至东北地区,A项正确;材料仅说明东北地区铁器使用情况,并未涉及牛耕的相关材料,同时也未说明其他地区铁犁牛耕的使用,B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