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画》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识字写字:学生能认读“色、声、春、鸟”等生字,会书写“山、水、花、人”四个汉字。 (2)理解诗意:学生能理解诗句的意思,知道这是一首描绘画中景色的谜语诗。 二、教学重点 理解并描绘诗中的自然景象,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美。 三、教学难点 体会“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的意境,理解这是一幅画的特征。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激发兴趣:展示一幅色彩丰富的山水画,引导学生观察画中的山、水、花和鸟,提问:“小朋友们,你们从这幅画中看到了什么?”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如“我看到了绿色的山”、“我看到了五颜六色的花”等。 互动讨论: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他们找出诗句中的元素,如“对,这幅画里有山,有水,还有花和鸟,这些都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诗中的内容哦。” 2. 初步感知:教师朗读《画》这首诗,让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画面,提问:“你们听到的这首诗,像不像我们刚才看到的那幅画?” 分享感受:学生睁开眼睛,分享自己在听诗时脑海中浮现的画面,如“我好像听到了流水的声音”、“我感觉花儿在对我微笑”等。 3. 诗句揭示:教师揭示谜底,告诉学生这首诗就是描述画中的景象,引导学生带着好奇心进入新课的学习,提问:“那么,这幅画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呢?” 探索引导:鼓励学生根据诗句,思考画中的山、水、花和鸟有什么不同寻常的地方,为接下来的逐句解析做准备。 (二)朗读感知 (1)教师示范与学生跟读 ① 教师以富有情感的方式朗读诗句,强调节奏和韵律。 ② 学生模仿教师的朗读,注意停顿和重音。 (2)分组朗读比赛 ①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名代表,轮流朗读诗句。 ② 其他学生和教师作为评委,评价朗读的韵律感和情感表达。 ③ 赞扬表现优秀的小组,鼓励全班同学积极参与,提高朗读兴趣。 (3)师生共读与反馈 ① 教师与学生一起朗读,教师读上半句,学生接下半句,形成互动。 ② 教师对学生的朗读进行个别指导,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 ③ 学生之间互相倾听,提出建议,共同提高朗读水平。 (4)创编动作辅助朗读 ① 学生根据诗句内容,创编简单的手势或动作,如“远看”手势、“鸟不惊”动作。 ② 边做动作边朗读,使课堂氛围更加活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意。 (5)配乐朗读体验 ① 选择轻柔的背景音乐,学生在音乐伴奏下再次朗读。 ② 讨论音乐如何增强诗歌的意境,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三)逐句解析 (1)解析诗句 ① 引导提问:同学们,你们看远处的山是什么样子的?(预设回答:有颜色的、绿绿的) 教师回应:对,远看山是有颜色的,这就是“远看山有色”。 ② 实景模拟:请一位同学靠近讲台,假装在听水声。(预设回答:听不到声音) 教师解释:当我们走近水边,却发现听不到水声,这就是“近听水无声”。 (2)情境体验 ① 图片展示:展示春天和花儿的图片,然后切换到花儿依然盛开的画面。 提问:春天过去了,花儿会怎么样呢?(预设回答:花儿会凋谢) 教师引导:但在这幅画中,即使春天过去,花儿依然盛开,这就是“春去花还在”。 ② 动作演示:教师模仿靠近鸟儿的动作,然后做出鸟儿不惊飞的样子。 提问:如果有人靠近,鸟儿会怎么样?(预设回答:鸟儿会飞走) 教师解释:但在画中,人走近鸟儿也不会被惊飞,这就是“人来鸟不惊”。 (3)互动讨论 ① 分组讨论:为什么诗中说“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是画的特点? 提示:思考画与现实的区别,以及画中静止不变的特性。 ② 分享反馈:每组派出代表分享讨论结果,其他同学补充。 示例答案:因为画是静止的,不会像现实那样随时间变化,所以花儿不会凋谢,鸟儿不会被惊飞。 (4)字词解析 ① 强调“色”字:解释“色”不仅指颜色,也指景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