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0333115

2024届江西省九江市高三下学期第三次统一模拟考试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日期:2024-06-26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22次 大小:1402522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2024届,模拟,解析,原卷版,试题,历史
    九江市2024年第三次高考模拟统一考试历史 本试卷共6页,共100分。考试时长75分钟。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填写在答题卡上。考生要认真核对答题卡上粘贴的条形码的“准考证号、姓名、考试科目”与考生本人准考证号、姓名是否一致。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监考员将试题卷、答题卡一并收回。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学术界将旧石器向新石器过渡时期人类食物来源与构成具有多样化特点的经济形态称为“广谱经济”,尤其是水生动植物与小粒型食物的广泛食用。在广谱经济的支持下,江西万年仙人洞文化的居民( ) A. 掌握丝技术 B. 饲养绵羊山羊 C. 培育种植花生 D. 驯化栽培水稻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旧石器向新石器过渡时期(中国)。江西万年仙人洞遗址是长江流域旧石器时代晚期向新石器时代早期过渡的代表文化之一,也是现今已知世界上年代最早的栽培稻遗存之一,D项正确;缫丝技术与题干“食物来源与构成”信息不符,排除A项;新石器时代,西亚人最先饲养绵阳和山羊,排除B项;花生发源于美洲,排除C项。故选D项。 2. 西周实行国野分治,作为被征服地区的传统居民———野人,只能以助耕公田的方式为国家负担劳役地租,而以周部族为主体的统治部族———国人,则能以产品的十分之一充当军费,当兵作战。春秋时,野人亦可“作州兵”、“作丘赋”,国野差别渐趋缩小。战国时,国野之间的差别最终泯灭,同为普通平民。这一变化表明( ) A. 百姓成为普通民众的通称 B. 国人干政的民主传统得以强化 C. 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 D. 国家管理的血缘因素逐步弱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先秦时期(中国)。西周的分封制,是统治部族对被征服地区进行的武装拓展。被封者率本族族人到达封地后,首先要建立一个名为“城”的军事据点(通常就成为封国的都城),逐渐由点向面扩展,完成对封地的控制。这种城(包括其近郊)在当时也称为“国”。“国”以外的广大田土则称为“野”。国、野之分由此形成。随着时代变迁,血脉疏远,加上兼并战争的需要,政治的血缘因素减少,地缘因素增加,国野的差别逐渐泯灭,D项正确;“百姓”原指贵族,战国以来逐渐成为普通人的通称,不是“国”“野”的差别,排除A项;干政是属于统治部族的“国人”的权利,是原始民主传统的遗存,战国后随着国野差别的泯灭而逐渐消失,排除B项;“国”“野”的差别逐渐泯灭是统治部族与被征服部族的差别逐渐消失,不一定是少数民族与华夏族的交融,排除C项。故选D项。 3. 东汉在全国重要冶铁区共设置铁官57处,分布如下图。据图可推知( ) A. 东汉冶铁技术有较大改进 B. 黄河流域的冶铁业较发达 C. 水排推动了冶铁业的进步 D. 东汉的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汉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东汉时期在“重要冶铁区”设置铁官,图中山东、河南、河北、陕西、山西、甘肃等黄河流域共设置铁官38处,占全国57处的66.7%,可以推断出黄河流域的冶铁业较发达,B项正确;材料所示数据是静态的全国铁官设置数目,既没有与前代对比的动态数据也不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