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0334854

6画 教学设计

日期:2025-05-14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91次 大小:4138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6画,教学设计
  • cover
《画》教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识字写字:学生能认读“色、声、春、去、还”等生字,会书写“山、水、花、鸟”四个字。 (2)理解诗意:学生能理解诗句意思,初步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和画面感。 二、教学重点 理解并运用反义词“远-近、有-无、去-还”,感受诗中动静结合的意境。 三、教学难点 体会“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的艺术境界,理解画中所蕴含的静心欣赏的哲理。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1)情境创设 ① 播放一段宁静的山水自然风光视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② 提问学生:“你们看到了什么?感觉如何?”引导学生描述画面,激发学习兴趣。 2. (2)揭示主题 ① 展示一幅静态的山水画,让学生观察画中的山、水、花、鸟等元素。 ② 引导学生说出画面的静谧和和谐,然后揭示课题《画》,让学生思考这幅画有什么特别之处。 ③ 提问:“从题目中,你能猜到这幅画会告诉我们什么故事吗?”鼓励学生大胆猜测,为理解诗意做铺垫。 3. (3)预习诗句 ① 师轻声朗读全诗,让学生初步感受诗的韵律和节奏。 ② 分行展示诗句,让学生尝试跟读,注意停顿和重音,初步感知诗的结构。 4. (4)初步解读 ① 选取关键词“远看”、“近听”、“春去”、“人来”,让学生说说这些词的意思。 ② 引导学生结合画面,初步理解每句诗的大致意思,如“远看山有色”是说从远处看山有颜色等。 (二)初读感知 (1)感知诗歌韵律 ① 教师示范:教师以富有情感的方式朗读,特别强调“有声”、“无声”等关键词的读音,展示古诗的韵律美。 ② 学生模仿:学生模仿教师的朗读,注意停顿和节奏,尝试读出“远看”、“近听”的不同感觉。 (2)体验节奏变化 ① 分组朗读:学生分组,每组朗读一句,通过小组间的合作,感受诗句间的对比和变化。 ② 自我评价:学生闭眼聆听全班朗读,然后分享自己是否感受到了诗的节奏感,以及哪里感受最深。 (3)画中找韵脚 ① 互动找韵脚:教师指出“色”、“声”、“春”、“惊”等韵脚字,引导学生找出诗中的韵脚规律。 ② 创作小韵文:鼓励学生尝试用课堂上找到的韵脚字,创作一句与课文主题相关的简短诗句,如“月挂天有色,风过林无声”。 (4)理解诗意初探 ① 画面联想:学生根据诗句描述,尝试在脑海中构建出一幅山水花鸟的画面,初步理解诗句的表面意思。 ② 分享画面:学生用语言描述自己心中的画面,与同学分享,通过交流促进对诗意的初步理解。 (三)字词解析与对比分析 (1)生字解析 ① “色”字解析:展示不同颜色的图片,让学生理解“色”代表颜色。 ② “声”字解析:模拟流水声,让学生感受“声”字的含义。 ③ “春”字故事:讲述春天的故事,让学生联想到花开、鸟鸣的场景。 ④ “去”字游戏:通过手势游戏,让学生理解“去”是离开的意思。 ⑤ “还”字联想:引导学生用生活中的例子,如“回家”来理解“还”。 (2)反义词对比 ① 互动问答:提问“远”与“近”、“有声”与“无声”的区别,让学生通过举手、做动作来体验反义词。 ② 图片展示:展示“春去”和“花还在”的对比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季节变化与花朵常开的对比。 ③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春去”和“人来”时,自然环境的不同,引导学生发现诗中的对比关系。 (3)句意理解 ① 朗读体验:全班一起朗读“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通过朗读感受诗的韵律和意境。 ② 情境模拟:学生扮演诗人,模拟观察山水,体验“无声”之美,感受“静境”。 ③ 画面构建:让学生闭眼想象诗中的画面,然后描述自己心中的山水花鸟图,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诗意。 (4)字词应用 ① 造句练习:用“色”、“声”、“春”、“去”、“还”这些字词造句,让学生在实际运用中加深理解。 ② 对比填空:设计填空题,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