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0337364

2024届浙江省Lambda联盟高三下学期5月模拟考试(三模)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日期:2024-06-27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37次 大小:1737893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2024届,考试,解析,原卷版,试题,历史
    2024届浙江省Lambda联盟高三下学期5月模拟考试(三模) 历史试题卷 考生须知:本试卷共6页,25小题。满分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 1.考生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上。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选择题部分 一、选择题Ⅰ(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个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 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夏商周三代历史由部族时代到封邦建国,从天下万国到方邦联盟不过是共同体核心的一次次转移。孔子说,夏商周三代之间是“相递损益”的关系。这说明 A. 方邦联盟是当时华夏政治的共同体 B. 中原文化是各部族聚合裂变的产物 C. 西周的封邦建国是一项伟大的创举 D. 华夏文化体系具有共同性和继承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从天下万国到方邦联盟不过是共同体核心的一次次转移”可知孔子认为政权的更替并没有导致共同体核心的变化,华夏文化体系依然在传承,具有共同性和继承性,故选D;方邦联盟只是一种政治体制模式,不是华夏政治共同体,排除A;B项无法体现,没有涉及,排除B;C项不符合题意主旨,排除。故选D。 2. 五里为乡,两京及州县之郭内分为坊,郊外为村”;“每里置正一人,掌按比户口,课植农桑,检察非违,催驱赋役。在邑居者为坊,别置正一人,掌坊门管钥,督察奸非,并免其课役。”此文书的性质最可能是( ) A. 秦汉的田律 B. 隋唐的户令 C. 宋元的税法 D. 明清的乡约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正向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唐(中国)。根据材料“百户为里,五里为乡,两京及州县之郭内分为坊,郊外为村”“每里置正一人,掌按比户口,课植农桑,检察非违,催驱赋役。在邑居者为坊,别置正一人,掌坊门管钥,督察奸非,并免其课役”可知,材料反映的是隋唐时期的基层管理制度,因此此文书的性质最可能是隋唐的户令,B项正确;田律涉及田亩制度,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税法的内容,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明清的乡约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B项。 3. 自汉武帝以来,实行经义决狱,后又兴起以经注律之风。《晋书·刑法志》载:“叔孙宣、郭令卿、马融、郑玄诸儒章句,十有余家,家数十万言。凡断所当由用者,合二万六千二百七十二条,七百七十三万二千二百余言。言数益繁,览者益难。天子(魏明帝)于是下诏,但用郑氏章句,不得杂用余家。”上述现象( ) A. 适应了法律儒家化的需要 B. 奠定了中国人治社会底蕴 C. 开启了法治和德治的结合 D. 体现了中华法系的优越性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汉武帝以来,实行经义决狱,后又兴起以经注律之风”、“用郑氏章句,不得杂用余家”和所学可知,汉武帝以来,以《春秋》为主的儒家经典之义来断案折狱,以儒家经典作为注释法律的依据;西晋之时,依靠君权强行统一律注适用标准为郑玄注律,注释内容的规范化和科学化,上述现象体现了律令的儒家化,A项正确。先秦思想奠定了中国人治社会底蕴,排除B项;汉代形成了以儒家思想为主、法家为辅的正统法律思想,法治和德治的结合,排除C项;中华法系的优越性主要是人本主义的国家治理重心,天人合一的和谐理念,以法治国的国家管理方案,以德化民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