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0346021

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导学案(无答案)--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日期:2025-09-21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学案 查看:96次 大小:2730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历史,中外,必修,2019,统编,学期
  • cover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课标要求】 1、通过了解汉朝削藩、开疆拓土、尊崇儒术等举措,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 2、通过了解两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两汉衰亡的原因。 【重点难点】 1、重点:西汉统一多民族国家在政治、经济、社会、思想文化上的巩固措施 2、重点:两汉衰亡的历史原因 【知识梳理】 一、汉初的统治 1、西汉建立: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 2、汉初“与民休息”之策 (1) 背景: 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汉初统治者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 指导思想: 尊奉黄老无为思想 措施:减轻赋税、徭役和刑罚,提倡节俭,减少财政支出。 结果: ①文帝、景帝在位期间,经济得到了明显恢复,社会稳定,史称“文景之治”。 ②豪强地主势力膨胀,土地兼并严重 ◆土地兼并原因:封建土地私有制;小农经济脆弱性 3、政治制度:汉承秦制,略有损益 (1)地方:郡国并行制 A.内容:汉高祖分封了一批同姓诸侯王,建立诸侯国,地方上郡县和封国并存;封国是朝廷依靠的力量,在实行初期有助于西汉政权的稳定和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后期由于王国拥兵自重,出现“七国之乱”。 B.原因: ①吸取秦亡教训 ②发展经济需要 ③东方六国受分封影响深 ④郡县制有利于巩固统治 影响: ①引发七国之乱和王国问题 ②王国控制经济命脉 ◆“七国之乱”:汉景帝削减诸侯封地,引发七国叛乱,后被平定。 二、西汉的强盛 1、中央集权的强化 (1)政治上 ①颁布“推恩令”,加强中央集权,削弱诸侯王势力。 ③选官制度: 确立以察举制为代表的新的官吏选拔制度。 A.内容:各郡国每年向中央举荐人才,中央考核任用 B.标准:德(科目:孝廉)、才(科目:秀才) C.方式:举荐 D.性质:自下而上的官吏选拔制度 E.影响: (积极) a有利于选拔人才;b打击贵族政治;c 扩大统治基础,巩固统治;d促进儒学发展,形成重学风气。 (消极) a. 东汉后期为豪强地主垄断;b.自下而上,不利中央集权。 ④监察: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分设刺史,负责对辖区内郡级官员及子弟和豪强势力进行巡视监察。 ④抑制工商业者,颁布算缗、告缗令,向他们征收财产税。 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①目的:统一思想,实现政治统一 ①措施 选用儒家学者参与国家大政,选拔人才以儒家思想为标准 中央设太学,地方设郡国学,设五经博士 表彰五经成为国家教科书,儒学独尊地位确立。 ②影响:a.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 b.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遏制了学术思想自由发展,实质上是一种文化专制。 2、巩固边疆,开疆拓土 (1)北击匈奴 ①过程: 汉武帝任用卫青、霍去病为将,经过三次较大战争,夺取了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的大片区域。 ②管理: 汉在河西走廊设立武威、张掖、酒泉、敦煌4郡。 西北: ①丝绸之路:为配合对匈奴的战争,汉武帝募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大大促进了西域与中原政治经济文化联系。中国的丝织品沿着这条道路传向中亚、西亚、欧洲和北非。这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其路线是:长安→河西走廊→西域→中亚→西亚→欧洲 ②管理:公元前60年,西汉在乌垒城设西域都护府,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 (3)东南沿海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 对其治理比以前更加有效。 三、东汉的兴衰 1、王莽政权 (1)背景: 西汉后期,政治日趋黑暗,土地兼并剧烈,赋税徭役沉重,破产农民沦为奴婢或流亡,社会动荡不安。 (2)建立:公元9年,外戚王葬夺取皇位,改国号为新,西汉灭亡 (3)改革:王莽针对西汉后期的社会矛盾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试图挽救社会危机。但措施不切实际,社会矛盾更加激化。(特点:托古改制) (4)政权覆灭:①王莽统治末年,出现严重的旱灾和蝗灾,赤地千里,绿林、赤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