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0349370

21《登飞来峰》教学设计-(同步教学)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名师备课系列

日期:2025-01-1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51次 大小:40757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统编,备课,名师,下册,七年级,语文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1《登飞来峰》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节奏和韵律。 2.品味诗句,理解诗歌中蕴含的哲理。 3.把握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学习任务】 1.初读诗歌,感知内容 2.品读诗句,感悟哲理 3.对比阅读,拓展迁移 【课时安排】 1课时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猜一猜,他是谁  ①他官至宰相,且两度任相;  ②他是现在的江西临川人;  ③他坚持变法,虽然最后以失败告终,但却被列宁誉为“中国11世纪的改革家”。  ④他还是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  ⑤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是我们学过的他的名句。  ⑦他字介甫,号半山,被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卒谥文,亦称王文公。 认识作者: 【王安石】(1021—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谥号“文”,故世称王文公。 革命导师列宁曾称王安石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王安石树立了“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大无畏精神。 他的散文以雄健刚劲著称,使他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词则遒劲清新,豪气纵横。著作存《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背景链接:(具体见配套学习任务单) 二、任务开展 任务一:初读诗歌,感知内容 1.朗读诗歌,读准字音、节奏,读出感情。 预设: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只缘/身在/最高层。 2.自由朗读,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预设: 注释: 千寻塔:很高很高的塔。寻,古代长度单位,一寻等于八尺。塔,这里指应天塔。 闻说:这里是听到的意思。 缘:因为。 诗歌大意: 飞来峰上耸立着高高的宝塔, 我听见鸡叫便看太阳升起。 不怕会有浮云遮住了远望的视线, 因为我已站在山峰塔顶的最高处。 3.说说这首诗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预设: 前两句写景,描写飞来峰上古塔之高峻; 后两句议论,抒发自己登临高处的感受。 任务二:品读诗句,感悟哲理 1.诗人如何表现古塔之高?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预设: ①正侧结合:用“山上”(位置)“千寻”(数量)直接表现古塔之高;用“鸡鸣”时分塔上所见之东升旭日侧面表现古塔之高。 ②虚实结合:飞来山上千寻之塔,虽有夸张但仍为写实;“闻说”兼用典故,借想象虚写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 小结:两种手法并用,都是为了表现飞来峰上古塔之高,而写古塔之高,则是为了表现自己的立足点之高,亦是为结句伏笔。 (用典简析:承句用典,《玄中记》云:“桃都山有大树,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上有天鸡,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天下鸡皆随之。”以此验之,则“闻说鸡鸣见日升”七字,不仅言其目极万里,亦且言其声闻遐迩,颇具气势。) 2. 三、四两句议论,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预设: ①引入典故,明确“浮云”“最高层”比喻义。 典故:《新语·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 故“浮云”暗喻当时的保守势力,“最高层”暗喻政治上的最高决策层。 ②引入背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此诗是王安石三十岁时所作,当时由鄞(Yín)县县令改任舒州通判。此时他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抒发胸臆,寄托壮怀。 壮怀: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3.“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两句揭示了怎样的哲理? 预设: 这两句诗写了诗人身在高处纵情远眺时的体会,表现了诗人的高瞻远瞩和不畏困难、不惧奸邪的勇气和决心,揭示了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的深刻哲理。 任务三:对比阅读,拓展迁移 1.对比阅读《登飞来峰》、《题西林壁》、《观书有感》,说说它们有何相同之处。 预设: ①朝代相同:都是宋代诗歌。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